2025年7月23日,长安大学“陕青同行石榴情・逐梦两路砺青春”实践团队走进海拔4700米的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在这个因生态移民而重生的藏族村落,队员们用脚步丈量雪域净土,触摸“两路”精神在生态屏障最前沿的脉动。

白墙蓝顶的藏式民居整齐排列,取代了记忆中的牦牛帐篷。村口矗立的
“长江源” 纪念碑旁,太阳能路灯延伸向雪山深处。村史馆展柜里陈列着搬迁前的马鞍、酥油桶,与窗外的光伏板、污水处理站形成时空对话。“过去追水草漂泊,现在用热水器取暖!”带队的村干事指向屋顶积雪:“政府补贴90%建成的保暖房,让年均-4℃的高寒村告别了冻疮史。”
青藏公路旁,村民拾捡公路沿线垃圾可兑换米面粮油,电子屏滚动着年度数据:“回收塑料瓶32万只,废旧轮胎148条”。环保合作社内,易拉罐正被改造成藏式风铃,汉族队员尝试焊接时感慨:“从放牧到‘捡垃圾’,看似倒退的转身,实则是生态觉醒的先锋。”

村委会公告栏张贴着
《护源公约》 ,第一条便是
“守护天路洁净” 。“这是新时代的‘甘当路石’!”村支书介绍,村民每周分组巡查青藏公路唐古拉段,近三年清理冻土带不可降解垃圾超百吨。硬化村道上,印有
“军民一家” 的垃圾清运车正驶向兵站共建点——六十年前道班工人与牧民携手保通,今日变成军民联合护源。
转经房旁的红房子是
汉藏双语法治书屋 ,书架上《草原法》《长江保护法》蒙着薄灰。“不是闲置,是快被翻烂了!”管理员展示借阅记录:去年法律类书籍借阅达463人次。广场边的藏餐馆柜台上却摆着搪瓷缸——印着
“青藏公路建设纪念1954” 。店主腼腆一笑:“爷爷修路发的缸子,现在用来装酥油茶钱。”
暮色中离村时,一块铸铁路牌在车灯中浮现:
“向左:青藏公路·拉萨 向右:沱沱河·长江源”双箭头下新增的绿底白字标语,道尽这场迁徙的本质:
“守护车轮下的天路,更要守护冰川里的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