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人物专访】刘猫妹:让花瑶挑花“种”进游客心里

发布时间:2025-07-23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刘猫妹:让花瑶挑花“种”进游客心里
         7月16日,湘潭大学商学院研究生赴隆回花瑶暑期社会实践团专访了虎形山瑶族乡崇木凼村妇联主席刘猫妹,围绕花瑶非遗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路径进行深入探讨。
巧手飞针,绣千年神韵
         刘猫妹首先详细介绍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瑶挑花的独特技艺:花瑶女性无需模具或底稿,全凭精湛技艺与心中构想,将所见所感直接在粗纱土布上挑绣成绚丽图案。随后,她讲解了瑶族特色服饰:上衣按用途分为日常蓝衣、白色夏装和婚庆盛装(绿色);下装为黑底白纹筒裙,搭配彩色腰带及前方装饰性彩色布块“谷布”;头饰以竹为骨架,帽檐白底布上精心挑绣着彩色花纹
(图为刘猫妹老师向实践团成员介绍花瑶帽)
         在交流中,当实践团成员提及挑花过程与十字绣有相似之处时,刘猫妹立刻指出了两者最核心的工艺区别。她强调:“花瑶挑花最独特之处在于其精湛的工艺——作品完成后,正反两面都光滑整洁,完全看不到任何线头。” 为了直观说明这一高超技艺,她随即向实践团成员细致展示所穿衣裙上衣襟、袖口以及筒裙上“谷布”等部位的挑花细节。成员们得以近距离观察到,无论从服饰的正面还是反面审视,那些色彩斑斓、构图精巧的图案背面,针脚同样细密工整,确实不见丝毫线头痕迹,这也令在场学子对花瑶妇女的精湛手艺赞叹不已
(图为刘猫妹老师向实践团介绍挑花图案)
薪火相传,承续待新苗
         谈及传承现状,刘猫妹坦言主要面临两大挑战:其一,尽管花瑶女性普遍学习挑花技艺,传承谱系未断,但传承人年龄结构失衡,年轻力量尤为匮乏;其二,传承群体虽具备一定主动性,但对挑花技艺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普遍认知不足。针对这一情况,实践团建议当地进一步强化“花瑶挑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普及,深化社区尤其是年轻一代对自身文化独特价值的理解,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与传承的内生动力。

(图为实践团与刘猫妹老师交流)
文旅融合,“挑花”种心田
         针对当前非遗传承与文旅融合的不足,刘猫妹指出两点关键问题:一是非遗宣传多集中于炭花舞、呜哇山歌等舞台表演形式,对花瑶挑花这一核心非遗仅简单带过,深度挖掘与呈现不足;二是当地避暑旅游虽人气旺盛,但文旅融合深度不够,未能有效转化客流为文化传播力。实践团补充分享了实地观察:村内旅游门店租赁服饰以苗族为主,花瑶本土服饰稀缺,且缺乏游客深度体验非遗的场所。刘猫妹对此高度认同,明确提出设立挑花体验馆与服饰体验馆的构想。她强调:“将沉浸式非遗体验融入文旅产业,是打响花瑶非遗品牌、弘扬花瑶文化的有效路径。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刘猫妹老师展示在景区购买的挑花包)
         交流中,双方还探讨了挑花产品的市场推广。刘猫妹指出,大型挑花作品及传统服饰因工艺繁复、制作周期长导致定价较高、市场接受度受限。对此,开发小型化、轻量化设计的挑花工艺品及融入日常生活的文创衍生品,是提升市场吸引力的重要举措。
         刘猫妹的深度讲解与坦诚交流为实践团揭开了花瑶非遗技艺的精髓与传承保护的真实图景。她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深刻洞察与热切期盼,不仅丰富了高校学子的田野认知,也为当地探索非遗活态传承与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此次访谈,是连接学术研究与乡土实践的关键一环,为后续深化花瑶文化研究、助力乡村振兴播下了宝贵的种子。
作者:罗颖、刘依琴 来源:个人采访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寻味非遗韵,探秘果园香
  • 2025年7月15日,甘肃医学院“红心医梦,情暖乡泽”实践团走进宁县,一头扎进宁县文化馆触摸非遗传承的温度,一脚迈入宁县苹果生产
  • 2025-07-24
  • 石榴籽聚阿坝情 格桑花映非遗路
  • 2025年7月13日至19日,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榴火照红团结路,春风诊绿健康图”实践队深入四川阿坝州四洼乡开展社会实践。
  • 2025-07-24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