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阳光炙热,却浇不灭青春的热忱。7月10日,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青矜力行,知行逐光”实践团队的同学们收拾好行囊,带着提前备好的书籍、教具和满心期待,踏上了前往四川省蒲江县明月村的路途,一场为期11天的“七彩假期”志愿服务就此拉开序幕。这支年轻的队伍以“非遗文化传承”为鲜明主线,同步开展乡村振兴主题调研,用一连串有趣又有意义的活动,为村里的留守儿童打造了一段闪闪发光的夏日记忆,也在实地走访中探寻着明月村振兴发展的独特密码。
抵达明月村的首个清晨,团队便迅速融入这片土地。大家分成小组走村串户,和村民们拉着家常打听村里的故事,又在村委会的座谈会上围坐一圈,听村干部细细讲述明月村“生态+文创+旅游”的发展路径。走访中,他们还特意看望了村里书记,回忆起几十年前村里泥土路、土坯房的模样,对比如今的整洁村容,更真切地体会到乡村变迁背后的艰辛与坚守。
团队成员采访张辉清书记 通讯员 梁菲洋 供图
团队成员们还分头拜访了村里的新老村民、民宿经营者、合作社带头人。新村民们笑着说起被这里的竹林、陶艺吸引,放弃城市工作扎根乡村的选择;老村民们则指着路边的文创小店,感慨“以前哪想过泥巴能变成艺术品,还能引来城里客”。这些面对面的交流,不仅让同学们收集到了满满一本调研笔记,更从不同视角触摸到了乡村发展的脉动。
团队成员采访蓝染工作室店主 通讯员 梁菲洋 供图
基于前期的走访了解,团队为孩子们量身设计了一系列课程,每天一个主题,让课堂像夏天的树荫一样充满吸引力。
剪纸课上,剪刀声此起彼伏。有个小男孩总剪不齐线条,急得鼻尖冒汗,志愿者便握着他的手慢慢引导。这堂非遗课,不仅让孩子们摸到了传统文化的温度,更在一剪一刻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认识中国”地理课上,志愿者铺开大幅中国地图,用小故事串联起各地的特色——“你看这里是新疆,葡萄甜得能粘住手指”“这是东北,冬天能在雪地里堆比人还高的雪人”。孩子们的小脑袋凑在一起,指着地图上的各个角落追问不停:“那这里有大熊猫吗?”“我能去海边捡贝壳吗?”一个个问题里,藏着对世界的无限向往。
团队成员同孩子进行绘画活动 通讯员 梁菲洋 供图
手工课上,大家围坐在院子里的石桌旁,用村里常见的竹篾、黏土做手工。有个小姑娘想给远方打工的妈妈做个小挂件,志愿者便陪着她一点点捏出一朵小花,再用彩绳缠好挂绳。这些动手的瞬间,悄悄培养着孩子们的耐心,也让他们在合作中懂得了互相帮忙的温暖。
随着最后一天的成果展示会结束,“七彩假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孩子们抱着自己做的剪纸、手工艺品舍不得放下,拉着志愿者的衣角问“明年还来吗”。对实践团队的同学们来说,这段经历让他们跳出课本,真正读懂了乡村的现在与未来;而对村里的孩子而言,这些天的课程像一颗种子,埋下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远方的憧憬。
团队成员合影留念 通讯员 梁菲洋 供图
这场“七彩假期”虽已落幕,但它留下的印记却在慢慢生长。它让更多人看到,大学生的青春力量能为乡村带来新鲜活力,也让乡村儿童的成长得到更多关注。期待未来有更多这样的实践活动走进乡村,汇聚起更多力量,让明月村这样的美丽乡村在大家的共同浇灌下,绽放出更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