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烟台,暑气渐盛,却挡不住青春的热忱。2025年7月16日,烟台大学“数字反哺”智慧助老团队携手解甲庄街道、烟台青帆公益发展中心,走进山东省烟台市解甲庄街道冶头南村,一场以“数字反哺,AI助老”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在这里温情上演。青年学子用镜头定格岁月,用耐心破解困惑,以青春之力架起跨越代际的“数字桥梁”,让老年群体在科技浪潮中感受时代温度。
镜头里的时光:一张照片的温暖重量
冶头南村小院中,一抹鲜亮的红格外惹眼——志愿者布置的拍照区前,红色背景布轻扬,很快聚起满是期待的老人。78岁的杨奶奶轻拢鬓角,柔声问:“丫头,我头发乱不乱?”志愿者笑着为她理了额前碎发:“奶奶,您这样最精神。”话音未落,张爷爷拉着老伴走向镜头:“我俩结婚五十年,还没拍过这么正式的合影呢!”
快门声此起彼伏,定格下诸多动人瞬间:老两口相视而笑的默契,志愿者与老人并肩比耶的活泼,独居老人从羞涩到展颜的转变。打印机不停运转,带着温度的照片刚送出,便被老人们小心揣进衣兜。李大爷举着照片向邻里“炫耀”:“这照片把我拍得比年轻时还俊!”眼角皱纹里漾着笑意。
镜头外,志愿者范箫亚静静记录:阳光穿叶洒在老人身上,照片里的笑脸与现实的欢喜重叠,时光仿佛在此温柔驻足。“我们不只是拍照片,更是在收藏老人们的幸福。”她说。
图为志愿者为爷爷奶奶拍摄照片。范箫亚 供图
指尖上的课堂:一堂跨越代际的数字启蒙
“绿色键是接电话,像见面打招呼;红色键挂电话,好比挥手说再见。”志愿者摊开标注着重点的报纸,指着智能手机科普版块,用生活化的比喻拆解操作逻辑。报纸上的圈画与手机屏幕跳动的光标,成了最鲜活的“教材”。
从“把闺女号码存成‘小棉袄’”的通讯录设置,到“菜市场导航指路”的实用功能,再到“AI读短信”的贴心服务,志愿者手把手教老人解锁智慧生活。72岁的赵奶奶捧着笔记本,工整记下“微信发语音长按说话键”“视频通话点小人儿图标”。当她用语音转文字给女儿发出“家里都好,勿念”时,紧拉着志愿者的手笑说:“这下想闺女了,我也能主动‘说话’了!”
阳光在交叠的指尖流淌,这场无讲台的课堂上,年轻人的耐心与老人的求知欲碰撞出暖光,让冰冷的科技术语化作可触的生活便利,更架起代际沟通的桥梁。
图为志愿者在报纸上为老人讲解智能手机操作功能。赵宏发 供图
问答间的共鸣:一场关于理解的双向奔赴
“大家猜猜,现在年轻人手机里最常用的APP是什么?”互动抽题箱前,志愿者的提问掀起一阵热聊。聊到“扫码支付会不会多扣钱”,张爷爷摩挲着手机屏犯愁:“上次买水果,钱一划就没影了,心里总不踏实。”一旁的陈奶奶却接过话:“我孙女教我看账单明细呢,说比揣现金安全,年轻人的法子是新鲜。”
这场问答成了代际沟通的窗口。老人们说的是数字工具的疑虑,藏的是对智能生活的向往;志愿者们听的是岁月打磨的谨慎,也讲起科技便利的门道。“爷爷担心的支付安全,其实和我们怕诈骗是一个道理。”志愿者李诗琪恍然,原来双向理解的关键,在于读懂彼此对“安心生活”的共同期待。这场互动让“数字反哺”跳出技能传授的框架,在问答间织就了更紧密的情感纽带。
图为老人抽取互动题目时的场景。李诗琪 供图
此次“数字反哺,AI助老”志愿服务活动,得到了冶头南村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冶头南村社区负责人表示:“烟台大学‘数字反哺’智慧助老团队的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他们不仅给老人们带来了关怀和温暖,帮助老人们掌握了实用的智能手机技能,更拉近了代际之间的距离,为社区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