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学“寻脉红迹 艺振乡音”社会实践队走进栖霞市后许家村,感受乡村振兴的时代脉搏
为践行文艺惠民使命,助力乡村发展,暑假期间“寻脉红迹 艺振乡音”社会实践队赴栖霞市后许家村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以音乐为桥梁,通过走访调研、参观红色主题壁画、举办主题展演等形式,将红色精神与艺术活力融入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朝气的力量。这次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艺术下乡的惠民活动,更成为青年学子了解国情、增长才干、锤炼品格的重要课堂。
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刚走进后许家村,脚步便不自觉地慢了下来。村口老槐树的浓荫尚未完全铺展开,两侧斑驳的墙壁已如磁石般吸住了所有人的目光。数十幅红色主题壁画正沿着巷道徐徐铺展,恍若一部立体的历史长卷,在斑驳的墙面上铺陈开来—既有乡土深处的民俗风情,剪纸、舞龙等传统技艺的图案鲜活灵动,仿佛能听见庙会时的锣鼓声;也有党建引领下的实干身影,党员干部与村民一同劳动的画面栩栩如生,透着一股子干事创业的热乎劲儿;更有战火纷飞里的英雄群像冲锋的战士、支前的群众交织成壮阔的革命图景,让人瞬间感受到当年的热血与激昂。这些壁画不仅重现了村子走过的漫长历史,更生动体现出乡村振兴路的实践成果。细看壁画之上,《妹妹找哥奇遇记》《花顶山狙击战》等一个个红色故事在笔触间流转。它们像一位位沉默的讲述者,用无声的画面向每一个驻足的人,细细诉说着村子往昔那段浸染着热血与信念的红色记忆,让那段远去的历史在眼前渐渐清晰、鲜活起来。
队员们开展了走访调研,他们沿着干净整洁的巷道穿行,与坐在门口纳凉的老人拉起家常,听支书讲述村子的发展变迁:从当年的战火纷飞、筚路蓝缕,到后来的土地改革、生产互助,再到如今的乡村振兴、文旅融合,还针对村民对音乐等文化活动的需求开展调研。队员们对一间间匠心独具的民宿发出赞美和感叹,惊异于和美乡村的无限魅力与活力,感受到乡村振兴的巨大力量。

下午,“寻脉红迹,艺振乡音”社会实践队走进了村史馆。队员们怀着崇敬之情,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在一件件老物件前驻足。墙角摆放的农具带着岁月打磨的痕迹:锈迹斑斑的犁铧上还沾着褐色的泥土,仿佛刚从田地里拖回来;粗布缝制的蓑衣浸透着雨水的印记,能想象出主人曾披着它在风雨中劳作的身影;缺了口的陶罐里,似乎还残留着当年储存的杂粮香气。展柜里的村志文献详实而厚重,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村子的兴衰流转。这些无声的老物件悄然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
晚上,“寻脉红迹,艺振乡音”社会实践队的主题展演在村委会拉开序幕,二人对唱《一双鞋子针儿密》,朴实的歌词与真挚的演绎,道尽了革命年代军民之间相依相偎的鱼水深情,令人动容。紧接着,《美丽中国》的旋律响起,嘹亮的歌声里,仿佛能看见青山绿水、田畴沃野,将祖国山河的壮美画卷铺展在村民眼前。三人舞轻盈灵动,展现了傣族少女的柔美,带领观众领略了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演出在《不忘初心》的歌声中落幕,“艺术惠民”的理念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了歌声里的温暖、舞蹈里的欢乐,为乡村的夜晚镀上一层温暖的艺术光晕。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实践队的队员们打开了一扇深入乡村的窗口。大家走出校园,亲眼看见了乡村道路的硬化、特色产业的兴起、村容村貌的焕新,在与村干部的交流中了解到乡村治理的创新举措,在和村民的闲聊里感受着生活水平提升带来的幸福感,实实在在触摸到了乡村发展的强劲脉搏。同时,队员们在走访红色教育基地的过程中,聆听革命先辈的奋斗故事,深刻感悟红色精神的时代内涵,这些经历让大家对基层实践的意义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知。活动更以丰富多样的形式,搭建起学院与乡村之间温暖的情感桥梁,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力量。未来,实践队将开展更多惠民服务与实践活动,无论是深化红色文化的挖掘与传播,还是助力乡土风情的传承与创新,队员们都将以行动践行担当,用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文化发展。
作者:张帆 来源:“寻脉红迹 艺振乡音”社会实践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盛夏童梦营 爱心伴成长
- 【聊城大学马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盛夏童梦营 爱心伴成长”社会实践活动
为切实解决辖区家庭假期“看护难”问题,丰富青少年暑 - 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