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南通大学:探秘非遗蓝印花布,贡献青年传承方案

发布时间:2025-07-18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7月17日,南通大学“蓝艺焕新”团队走进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针对蓝印花布保护现状、传承痛点及活化路径展开深度调研,与馆长吴元新、蓝印花布非遗传承人倪沈键进行深入交流。团队通过参观学习、实践体验等环节感受蓝白之美,探索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方案。
    蓝印花布:一靛一白染千年风华
    在博物馆内,古老的纺车与织布机静静陈列,岁月在木头上留下的纹理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千年来的纺织故事。非遗传承人倪沈键站在织布机旁,为团队成员细致讲解蓝印花布从纺线、染色到印花的全套传统工艺。​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源远流长,其萌芽可追溯至秦汉时期,在唐宋年间逐步发展,至明清达到鼎盛。这门深深融入百姓生活的古老工艺,以独特的靛蓝染色技法和精美的镂空刻版工艺为核心特色,在千年岁月中不断传承延续。​
    “每寸经纬都藏着技艺灵魂,丝线经草木灰水浸泡后变得坚韧,这是祖辈传下来的智慧。”倪沈键一边讲解,一边伸手轻触织布机上的细密丝线,传递着传统工艺的温度。
    展厅一侧的展架上,蓝印花布制品琳琅满目。蓝白交织的布料上,或绘着灵动的花鸟图案,鲤鱼跃龙门、喜鹊登梅栩栩如生;或饰以古朴的几何纹样,回字纹、云纹交错呼应,处处散发着浓郁的传统韵味。团队成员们不时驻足凝视,被这份由江海文化孕育的工艺智慧深深折服。
                    图为蓝印花布非遗传承人倪沈键向团队成员介绍蓝印花布的起源  刘徐艳摄
匠心对话: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开拓
    “蓝印花布制作有十余道工序,从选布、脱脂、裱糊到刻板、染色、晾晒,每一步都需精准把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元新大师一边演示刮浆技艺,一边向成员们耐心讲解。年过六旬的他,是南通蓝印花布的“活字典”。四十年来,吴元新大师致力于传承和保护蓝印花布非遗技艺,1996年创办全国第一家蓝印花布博物馆,带领团队走进江苏、浙江、湖南、山东、北京等全国21个蓝印花布主要产区,抢救保护明清以来蓝印花布实物遗存六万余件,整理经典纹样二十余万个,研究出版专著十余部,多件精品被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等机构馆藏陈列,吴元新大师不遗余力的守护与传承让蓝印花布技艺在新时代中不断绽放异彩。
    “传承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传承发展的过程”,吴元新大师近年来对不断对蓝印花布进行创新发展,他创立的品牌“元新蓝”,以“提高幸福感的生活美学”为设计初衷,将蓝印花布的传统美学内涵与现代生活需求相结合,设计了一系列工艺礼品、日用服饰、家居装饰等用品,深受当代年轻人喜爱。
                                        图为吴元新大师演示刮浆工艺  刘徐艳摄
技艺传承:触摸非遗文化温度
    看着吴元新大师手中不断挥舞的刮浆板,团队成员们也迫不及待地想要体验一番。初次接触刮浆技艺的成员们纷纷遇到难题,有的因力度把控不当导致浆体浮于布面,有的用力过猛使布料出现褶皱,原本流畅的纹样被刮得断断续续。“别急,刮浆时手腕要稳,顺着纹样走向发力”,吴元新大师手把手进行指导,耐心调整队员们的握板角度与发力方式。“看似简单的刮浆,藏着这么多门道,难怪说‘十年磨一剑’”,团队负责人刘运鸿看着最终刮完浆的布匹感慨道。
                                       图为吴元新大师指导团队成员刮浆  刘徐艳摄
青春担当:为非遗传承提供青年解决方案
    活动尾声,“蓝艺焕新”团队与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达成合作意向,从多渠道宣传与推广蓝印花布。团队提出“分学段定制课程包”“社团联合创作计划”“蓝印花布互动打卡点”等建议,为其传承与活化注入青春活力。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布承于古,却活于今。此次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之行,不仅让团队成员领略了蓝印花布的古朴韵味与匠心之美,更在每个人心中播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团队成员们深刻认识到,青年作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主力军,肩负着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的时代使命。唯有以青春之力激活传统基因,用创新实践延续文化血脉,才能让蓝印花布这一非遗瑰宝永葆活力,在时光长河中持续绽放光彩。(记者 刘运鸿 通讯员 秦雨亭)
作者:秦雨亭 来源:南通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江苏学子三下乡——循迹红色印记,让革命精神照亮青春征程
  • 湖师学子暑期调研行——探寻跨学段教师适配难题,助力教育资源优化之路
  • 聆听岁月回响,传承红色基因
  • 公益暖照人心,暑托护航童年——宁波轨道交通暑期公益托管班家长访谈回顾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