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专访韦霞:20 余载特教路,以爱拓宽特殊孩子的生活宽度

发布时间:2025-07-16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2025年7月11日,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星语守望”暑期实践团队在合肥市庐阳区的“幸福小村”里,采访了一位深耕特殊教育20余年的“引路人”——韦霞。她用二十余载的坚守与创新,打破特殊教育常规模式,不断探索如何让特殊孩子更加贴近生活、真正融入社会。
  图1:实践团队与韦霞合照
  破局:从“常规教学”到“生活赋能”
  最初,韦霞所在机构和多数特教机构类似,在室内开展相关教学。但长期实践让她意识到,特殊孩子难以一辈子待在学校、机构,且纸面教学远不如实际生活实践有用。她提到要让这群特殊的孩子“融入社会、寻找价值”并提出:教孩子认识卡片上的“土豆”,不如引导他们经历买土豆、切块、做饭的完整过程。从生活自理的吃饭、上厕所,到参与简单的生活实践,她努力让孩子掌握实实在在的生存技能。
  图2:成员采访负责人韦霞
  创新:打造“生活课堂”与“价值圈子”
  在负责人韦霞的特教实践里,“课堂”不止于教室。每周组织老师带领孩子们外出活动,爬山、划船、购物等,在玩耍与生活场景里感受生活和社会。这种打破封闭、融入自然与生活的模式,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摆脱刻板教学束缚。
  图3:实践团队和孩子们交流
  共进:家长在“创造价值”中发展
  同时,韦霞也关注到特殊孩子家长的精神状态。因为特殊儿童的家长们身处同样的境遇,会有相似的感受与困难,所以韦霞成立“妈妈工坊”、聘请舞蹈老师教妈妈们跳舞和让家长参与义卖,让他们彼此理解、支持。此外,当孩子编花义卖、家长参与手工创作,形成良性互动时,家长能看到孩子的成长与自理可能,情绪与信心逐步重建。
  图4:实践团队成员参与现场活动
  坚守:全家共赴的特教“慈善村”梦
  韦霞投身特教多年,这份热爱与坚持,也感染了身边人。她的军人丈夫被其精神打动,加入特教事业,成为“幸福小村”村长;女儿也积极参与,成为这份事业当中的得力帮手,在义卖中热情推广特殊孩子的画作,以行动支持妈妈。
  图5:展示中的义卖物品
  筹备十年、落地三年的“慈善村”项目,是韦霞特教理念的延伸。这里开展养殖、种植,让特殊孩子参与种瓜、养鸡,通过劳动感受价值;组织孩子照顾失独老人,在互助中传递温暖。
  二十余载特教路,她用行动诠释:特殊教育不该是把孩子“圈养”,而是应该带他们走进生活,在实践里扎根、成长,让每个特殊生命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与光亮。
 
作者:葛柏棋 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专访韦霞:20 余载特教路,以爱拓宽特殊孩子的生活宽度
  • 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童心向党,在启智润新中推广普通话
  • 从徽州灶台到预制包装:臭鳜鱼如何撬动徽菜预制化新赛道?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