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破解红色教育规范化难题:广西学子的井冈红培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16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2025年7月5日至11日,广西师范大学“红脉溯源”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队走进江西井冈山,开展为期6天的红色教育培训体系专项调研。团队聚焦当地红色资源开发应用实际,深入探究教育培训联合体系的规范化运营路径,旨在为全国红色教育创新发展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抵达井冈山后,团队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成员们先集中梳理前期搜集的资料,结合当地红色教育背景初步确定调研主题。过程中发现部分学术论文内容空泛,这让大家更加明确了实地调研需聚焦“真实性”“细节性”的方向。为突破思路瓶颈,团队还专门翻看多篇文献,与指导老师通电话沟通,逐步厘清调研框架,缓解了初期的焦虑情绪。

  为掌握红研教培的基础情况,团队首先走访井冈山服务中心及周边区域。成员们细致考察基础设施建设,与当地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深入交流,采用即兴追问的方式了解培训机构准入机制、日常监管流程等核心问题。通过这场访谈,团队获取了大量一手信息,包括《井冈山红色培训管理办法》的实施细节、机构评审整改的具体数据,以及68套教材纳入共享库的管理模式。这些扎实的材料让成员们对当地“规范化管理”有了直观认知,也为后续调研奠定了“材料底气”。

  在烈士陵园、革命博物馆等核心教学点,团队重点考察红研教培的落地实践。成员们专门对讲解员进行采访,详细记录不同群体的教学差异:面对小学生,讲解侧重英烈的感性故事与精神传承;接待初高中学生时,会拿出家书档案还原历史细节;为成年学员讲解则聚焦抗战时期的艰苦环境。观察中发现,讲解员每周都会收到新的学习资料,博物馆内的内部杂志和共享平台实时更新研究心得,这种“周学习、月考核”的机制让团队印象深刻。在烈士陵园,成员们看到学员们献花时的庄重神情,听到红歌传唱的激昂旋律,真切感受到“现场教学”并非简单参观,而是能让人深度沉浸的精神洗礼。

  团队还将目光投向红研教培与民生、文创的联动领域。在茨坪红色名村步行街,成员们随机走访民宿、红色文创店、茶叶店,与经营者、游客、当地居民交流。民宿老板指着修缮一新的老屋介绍,这些保留“修旧如旧”风貌的民居,如今能接待研学学员,家里每年可增收2万多元;文创店店主则坦言,产品虽有红色内涵,但在设计新颖性和品牌影响力上仍需提升。成员们还观察到,村民会带领学员参与采茶叶、割稻草等“红军大生产”体验活动,这种“红培+民生”的模式,让大家看到红色教育与乡村发展的深度融合。

  调研期间,团队始终注重资料的多元收集。在革命博物馆,成员们录制了讲解员针对不同群体的讲解录音;在智慧井冈联动指挥大厅,拍下全域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实时监控画面;在民宿和网红打卡点,记录下“红军餐”制作、夜间战略转移模拟等体验项目的场景。这些一手素材——包括录音、照片、路线规划图,以及近万字的访谈记录,全面呈现了井冈山红研教培在管理规范、教学创新、民生联动等方面的实践。

  此次调研让团队系统掌握了井冈山红色教育培训的发展现状:从严格的机构准入机制到分层化的教学设计,从民宿产业的民生赋能到数字化管理的技术支撑,当地已构建起一条规范化、精细化的发展路径。团队成员表示,井冈山构建的红培体系,为红色教育规范化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下一步,他们将整理调研成果,形成具体建议,为推动红色教育创新发展贡献青年智慧。

作者:杨彩玲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智影未来:探秘放射诊疗新纪元
  • 智影未来:探秘放射诊疗新纪元
  • 7月7日下午,“影像新声代,研学科普进行时”实践团积极响应国家“互联网+医疗健康”战略部署及江苏省深化医改政策要求,走进苏州大学
  • 07-17
  •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巴韵南川”社会服务践行团
  • 江苏学子三下乡——扬抗战精神,砺青春担当
  • 小小守护者,心跳不迷路
  • 采访纪实,“救”在身边
  • AED走进社区,急救温暖人心
  • 传承“两弹一星”魂 点燃乡村报国志——长江师范学院“鉴湖微光”志愿团在马武镇开展“两弹一星”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