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5 日,广西师范大学 “红脉溯源” 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队奔赴江西井冈山,开启为期 6 天的红色教育培训体系专项调研实践。团队锚定当地红色资源开发应用现状,深入探寻红色教育培训联合体系的规范化运营之道,力求为全国红色教育创新发展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抵达井冈山后,团队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成员们先集中梳理前期搜集的资料,结合当地红色教育背景初步确定调研主题。过程中发现部分学术论文内容空泛,这让大家更加明确了实地调研需聚焦“真实性”“细节性”的方向。为突破思路瓶颈,团队还专门翻看多篇文献,与指导老师通电话沟通,逐步厘清调研框架,缓解了初期的焦虑情绪。
在烈士陵园、革命博物馆等核心教学点,团队重点考察红研教培的落地实践。成员们专门对讲解员进行采访,详细记录不同群体的教学差异:面对小学生,讲解侧重英烈的感性故事与精神传承;接待初高中学生时,会拿出家书档案还原历史细节;为成年学员讲解则聚焦抗战时期的艰苦环境。观察中发现,讲解员每周都会收到新的学习资料,博物馆内的内部杂志和共享平台实时更新研究心得,这种“周学习、月考核”的机制让团队印象深刻。在烈士陵园,成员们看到学员们献花时的庄重神情,听到红歌传唱的激昂旋律,真切感受到“现场教学”并非简单参观,而是能让人深度沉浸的精神洗礼。
团队还将目光投向红研教培与民生、文创的联动领域。在茨坪红色名村步行街,成员们随机走访民宿、红色文创店、茶叶店,与经营者、游客、当地居民交流。民宿老板指着修缮一新的老屋介绍,这些保留“修旧如旧”风貌的民居,如今能接待研学学员,家里每年可增收2万多元;文创店店主则坦言,产品虽有红色内涵,但在设计新颖性和品牌影响力上仍需提升。成员们还观察到,村民会带领学员参与采茶叶、割稻草等“红军大生产”体验活动,这种“红培+民生”的模式,让大家看到红色教育与乡村发展的深度融合。
此次调研让团队系统掌握了井冈山红色教育培训的发展现状:从严格的机构准入机制到分层化的教学设计,从民宿产业的民生赋能到数字化管理的技术支撑,当地已构建起一条规范化、精细化的发展路径。团队成员表示,井冈山构建的红培体系,为红色教育规范化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下一步,他们将整理调研成果,形成具体建议,为推动红色教育创新发展贡献青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