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推动“博爱青春”暑期志愿服务项目,进一步增强基层群众应对突发事件的急救意识,7月11日下午,苏州工学院红十字会志愿者团队前往常熟市方塔街,围绕“CPR与AED急救知识”主题,开展了以“街头访谈+科普倡导”为核心形式的公益宣传行动。志愿者们以街头采访、现场互动、图文拍摄等方式,深入了解群众对CPR(心肺复苏)与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认知情况,推动急救理念从“专业技能”走向“全民常识”。

一、走街问心,传声唤醒生命意识
活动现场,志愿者们身穿统一服装,携带采访话筒、问题清单与答题卡,分组走入方塔街人流密集区域,面向不同年龄层市民开展问卷访谈。在开放式交流中,引导群众回答“您听说过CPR与AED吗?”“是否在生活中见过AED?”等问题,真实记录他们对公共急救设备与技术的认知程度与实际印象。
受访者中,不乏年长者坦言:“听过,但不敢用”;也有年轻人分享在地铁站、机场见过AED的红色标志箱,却“不知道能不能随便动”。面对“如果有人倒地,您会施救吗”的提问,一部分受访者表达了“担心操作错误”“怕担责任”等常见顾虑,也有市民坚定地表示:“只要学过,我会出手。救命第一,顾不了那么多!”这些回答,让青年志愿者们的心中颇有触动。但正是这些真实的声音,凸显出此次志愿服务的意义与紧迫性——大家深刻意识到,急救知识普及之路任重道远。

二、设问有序,引答见思
本次街头访谈设计共分五大类问题,从基础认知、重要性理解到实操意愿、社会建议及法律支持层层递进,不仅采集居民真实反馈,也借此传达急救知识的科学逻辑与社会意义。
其中,关于“您觉得AED设备是否普及?”“是否了解我国的‘好人法’?”等提问,引发了不少居民的反思与兴趣。多数人对AED的操作流程并不熟悉,但在志愿者解释“开机后有语音指导,操作全程提示,几乎不会出错”之后,纷纷表示“感觉没那么可怕了”。
此外,为了增强趣味性与互动感,志愿者还准备了选择题快答卡,涵盖“按压频率是多少”“按压深度多少厘米”“AED使用流程先后顺序”等高频考点,现场比拼抢答,气氛轻松又充实。

三、受访观察:知识空白与意愿并存
通过当日街头随机访谈共计16人次数据发现:
•约64%的受访者“听说过CPR”,但不能完整说出含义;
•超过70%表示“知道AED设备的存在”,但只有不到30%“了解操作步骤”;
•在“是否愿意在公共场所使用AED”一问中,约半数受访者坦言“存在顾虑”;
•在解释完《民法典》第184条“好人法”条文后,约82%的受访者表示“更有信心施救”。
这些真实反馈表明,当前公众对CPR与AED的认知正逐步建立,但在实操信心、法律保障、路径熟悉等方面仍存在“认知鸿沟”。因此,提升大众急救教育的重点,不仅在于普及设备,更在于打消顾虑、简化流程、增强信任。

四、街头共影,凝聚温情
采访结束后,志愿者与部分受访群众在方塔街中心广场合影留念,记录下这段用声音传递知识、用脚步丈量城市的特殊时光。镜头中的笑容温暖而笃定,见证了彼此在公共议题上的一次共识共鸣。
志愿者还同步整理“方塔街急救认知观察图谱”,计划在后续系列展板科普、白皮书成果展示中纳入街头反馈声音,为推动“应急救护进基层”提供更有力的舆情支撑与调研依据。

五、知识引航,信念护行
苏州工学院“博爱青春”项目自启动以来,始终坚持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价值,将青年热忱投射于现实场景。街头采访虽非“高大上”的项目形式,但正因贴近生活、触及人群、回应现实,成为志愿服务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作为“第一响应”理念的传播者,青年志愿者们深知——在真正的急救现场,或许只有路人能第一时间伸出手;而要让每个“潜在路人”都成为“敢救、能 救、会救”的守护者,唯有用一场场面对面的交流、一次次真诚的科普,去唤醒人们心中本就存在的善意与勇气。
“我们不是医生,但我们可以为专业到来争取更多时间。”这是所有志愿者共同的声音。

六、结语
守护不止于此,博爱始于当下。每一份理解、每一声回答、每一个转身的脚步,都在回应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当生命需要你时,你准备好了吗?
而今天的他们,正在努力让答案变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