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宁波轨道交通集团党群服务中心的教室内传来阵阵欢笑,这里正进行着一场“大脑探索之旅”——由宁波大学“滴水行动之甬轨文枢小分队”志愿者精心设计的趣味心理学实验课,为暑托班的孩子们打开了认识自我、理解思维奥秘的新窗口。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心理学吗?”课程伊始,大学生志愿者老师抛出的问题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志愿者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道:“心理学实验,就像“心灵做游戏”,是科学家叔叔阿姨们为了弄清楚‘人为什么会这样想、这样做’而玩的超级有趣的‘侦探游戏’!”这个生动的比喻立刻让孩子们对即将展开的“心灵探秘”充满了期待。随后的课堂化身为趣味实验室,四个经典心理学实验轮番登场
汉堡“变装秀”,语言魔法显真章
第一个“侦探游戏”从两个一模一样的汉堡开始。志愿者老师通过“含有20%脂肪的汉堡”与“含有80%蛋白质的汉堡”的不同表述引导选择,大多数孩子倾向于选择后者。由此,孩子们学习到了“框架效应”的原理,当同一事物用不同语言进行描述时,会影响人们的选择与判断,也明白了生活中很多选择都会被不同的说法影响,要学会留意语言背后的小技巧,才能做更加清醒的判断。
数字“捉迷藏”,未完之事记得牢
紧接着的“记数实验”让现场气氛紧张又欢乐。孩子们聚精会神地记住第一串数字“23675481”,三位勇敢上台的小伙伴成功复述。当志愿者老师布置新任务——记住第二串数字“77264852”并完成后,再次请他们复述第一串数字时,三位“小勇士”却都挠头了。而台下未曾上台回答过的孩子们却纷纷准确地喊出了答案。这一奇妙现象背后的原理便是“蔡格尼克效应”——人类的大脑对于未完成的事项记忆更加清晰,如同装了“提醒闹钟”。在这个实验中,孩子们感知到了有关大脑运行的特殊规律,这一对自身思维规律的认知,帮助学生理解“总想着没做完的事”是大脑的正常反应,能够更加从容地规划后续行动,合理安排事务,逐步培养专注与条理的习惯。
颜色文字“大作战”,大脑反应有快慢
“色词实验”环节则引发了一阵欢声笑语。PPT上出现了用不同颜色书写的词语(如用绿色写的“黄色”词语),孩子们需要大声念出字的颜色而非其词语本身。当文字颜色与词义冲突时,不少孩子明显卡壳,念得慢了半拍。“Stroop效应”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人类的大脑在同时处理文字含义与颜色信息时,会陷入“信息加工冲突”,反应自然而然就慢了下来,它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了大脑处理信息的复杂机制,也体会到了思维运行过程中“冲突与协调”的奇妙,在趣味互动中感受认知过程的奥秘与规律。
棉花糖“大考验”,耐心等待有回报
最后,课程以经典的“棉花糖实验”视频收尾。孩子们全神贯注地观看视频中那些面对香甜棉花糖、努力忍耐等待第二颗奖励的小朋友。视频结束后,志愿者老师引导孩子们思考:“为什么这个小朋友能忍住不吃呢?”通过讨论,孩子们理解了“延迟满足”的含义和重要性:学会等待,为了更大的目标控制当下的欲望,是成长中一项宝贵的“超能力”。
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心理实验,如同一把把钥匙,开启了孩子们探索心理世界的大门。抽象的心理学术语,在精心设计的游戏中变成了可感可知的趣味体验。孩子们在互动游戏中亲身感知了思维的奇妙运作,理解了“框架效应”如何影响选择、“蔡格尼克效应”如何作用于记忆、“Stroop效应”如何挑战反应、“延迟满足”如何磨砺意志。孩子们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化身为小小“心理侦探”,在志愿者的引导下,亲手拨开迷雾,触摸到人类思维与行为的奇妙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