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筑牢校园安全防线,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这个暑假,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文法系“青禾逐光”暑期托班社会实践团联合高桥社区党委,开展了以“杜绝校园欺凌”为主题的系列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通过生动讲解、互动体验等形式,为托班的孩子们送上了一份特殊的“成长守护礼”。
校园欺凌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顽疾,它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能潜藏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实践团的袁艺洋同学以“欺凌的四种面具”为切入点,向孩子们揭开了校园欺凌的真实面目。身体欺凌,是发生在操场角落的拳打脚踢与财物抢夺;语言欺凌,是教室走廊里刺耳的嘲笑辱骂与侮辱性绰号;社交欺凌,是刻意为之的孤立排挤,让同伴在集体中无所适从;网络欺凌,则随着科技发展愈发普遍,是网络世界里的恶意言论、隐私曝光与照片恶搞。这些生动的解析,让孩子们对校园欺凌有了清晰认知。

图为7.11,主讲袁艺洋向小朋友介绍欺凌的易发生情景,赵雨然供图
活动中,主讲成员着重强调了校园欺凌的严重危害。对被欺凌者而言,不仅可能遭受淤青、骨折等身体创伤,更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问题,甚至影响学业发展与人格塑造。而欺凌者若不及时矫正行为,极易形成暴力倾向,未来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同时也会面临学校的纪律处分,阻碍自身成长。此外,欺凌事件还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破坏班级和谐氛围,让同学们陷入紧张与不信任之中。

图为7.11,小朋友们踊跃回答问题,赵雨然供图
为了让孩子们学会保护自己,主讲精心准备了“自我保护指南”。当遭遇欺凌时,要牢记“现场应对五步法”:保持冷静不冲动,大声拒绝显态度,巧妙脱身寻机会,及时报告求帮助,心理疏导解心结。同时,志愿者们还传授了证据留存技巧,如利用电话手表录音、用作业本记录事件详情、对伤痕和损坏物品拍照留痕、保存网络欺凌的聊天记录等,这些实用方法让孩子们在遇到问题时能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法律是保护青少年的坚实屏障。活动中,向孩子们普及了《民法典》中关于人格权的相关内容,告诉孩子们每个人都享有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等,校园欺凌是侵犯人格权的行为,会受到法律的约束与制裁,让孩子们明白法律会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此次实践活动还构建了一张校园防护网络。“友谊存折”让孩子们记录彼此相处的美好瞬间,增进友谊;“心情树洞”成为孩子们倾诉烦恼的港湾,老师会及时给予回应与帮助。这些举措旨在营造互助友爱的校园氛围,从源头上减少欺凌事件的发生。
“青禾逐光”暑期托班社会实践团的此次活动,将知识传递与实践指导相结合,让孩子们深刻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掌握了自我保护的方法。接下来,实践团还将持续关注青少年成长,开展更多有益活动,用实际行动守护孩子们的七彩童年,助力他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