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茗香蕴富:浙财学子赴永嘉解码茶产业振兴路径

发布时间:2025-07-13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6月28日,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茗香溢楠溪,茶蕴传薪火”实践服务团走进永嘉县行禅村,通过实地参观与深度访谈,解码乌牛早茶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与价值。调研期间,实践团成员还与农科院专家一同深入交流,共同探索茶产业发展的技术路径与创新方向。

茶智:数字化茶园的创新实践

  作为“中国乌牛早茶第一村”,行禅村的茶园正焕发着科技的活力。实践团成员和农科院专家在行禅村副主任叶新标的带领下,走进当地4000多亩早茶种植基地。据叶主任介绍,行禅村已率先试点建设数字化茶园,用科技为茶业发展插上翅膀。目前,园区内不仅配备了驱蚊灯等物理驱虫设备,还引入了能精准感应天气变化的自动喷灌系统——每亩茶园均匀分布着约10个喷灌装置,结合网格化管理,让灌溉更智能、更精准,既提升了茶园管理效率,也为茶叶品质筑牢根基。

  从凭经验种养到靠科技提质,行禅村的数字化茶园实践,正让传统农业在智慧化转型中焕发新生机。

茶匠:炒茶工艺的挑战与坚守

  参观完茶园后,叶主任带领实践团成员与农科院专家,前往村产销中心拜访当地手工炒茶艺人,深入了解这项传统技艺的现状。叶主任介绍,村里茶叶种植户有300多户,而加工场仅30余户,手工炒制环节的参与度明显低于种植端。现场的炒茶师傅坦言,如今坚持手工炒制的人越来越少:“除非有稳定的客户需求,不然不少人更愿意直接售卖青叶。”同时,现有炒茶手艺人多为年长从业者,年轻力量参与度低。尽管如此,炒茶师傅表示,会尽力将这项承载着地方特色的技艺传承下去。

  此次交流让实践团更直观地感受到传统茶工艺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也为后续探索茶产业发展路径提供了现实依据。

茶兴:多元路径协同发力课题

  调研发现,炒茶人数萎缩的背后,是销售渠道单一的核心困境:初加工茶叶的销售多依赖线下老客户,80%的茶青通过中间商收购外流,产业链附加值长期偏低。为破局,行禅村在县商务局的政策支持下,已着手打造全国电商进农村茶文旅示范基地,并创建了村集体公共品牌《行禅春早》,计划线下及线上电商直播同步进行。但因宣传力度不够,品牌知名度和辐射范围不够,成果有限。

  当地亦在积极探索新方向:近年尝试将传统绿茶拓展至红茶品类,利用红茶耐储存、口感醇厚的特点延长销售周期;部分从业者构想结合文旅开发茶衍生品,提高附加值,但受限于销量前景不明、政策扶持不足及村集体经济薄弱,暂未落地。“线上销售、品牌整合是关键,但单靠农户很难推进。”调研中,各方普遍认为,破解销售困境需政府、村集体与茶农协同发力,在拓宽渠道、强化品牌、政策支持等方面形成合力。

  此次调研通过深入一线的走访与分析,全面梳理了行禅村乌牛早茶产业在科技赋能、技艺传承、产销升级等方面的探索成果与现实瓶颈。这些信息,为进一步思考乌牛早茶产业的振兴路径提供了扎实基础,也让实践团对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后续,团队将继续行动,以青年智慧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作者:熊恩熙 来源: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茗香溢楠溪,茶蕴传薪火”实践服务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废纸生花,童心筑绿 ——“只此青绿”实践队低碳课堂点亮绿色未来
  • 茗香蕴富:浙财学子赴永嘉解码茶产业振兴路径
  • 康途领航 志愿活动新闻稿
  • 随着社会对康复医疗需求的日益增长,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实践价值愈发凸显。为将课堂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提升专业技能与服务意识,我参
  • 07-13
  • 巢湖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指尖塑微观,科普润心田
  • “药耘湘南”两地行 实地调查药用植物,知识科普助力传承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