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刘磊老师带领的实践团小分队来到
红安县七里坪镇长冲村村民委员会,向工作人员咨询郑国仲将军故居的位置信息,在了解到其具体位置在
郑家塘后,我们立即前往实地调查。

追寻将军足迹:探访长冲村故居 在探寻路上,我们与当地村民进行交流,询问有关郑国仲将军的信息。期间,
我们碰到一位老爷爷,从他那里我们意外得知,郑国仲将军是他的大伯。我们向郑爷爷说明此次来访目的,他了解后,热情的邀请我们进到家中,并从房间里拿出郑国仲将军的照片,给我们一一讲解有关郑国仲将军生前的一些故事。

半世纪战友情:共筑海军现代化 从郑爷爷口中,我们得知,郑将军出生于当地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家乡土地贫瘠且人口稠密,全家四口人仅靠不足一亩的田地艰难维生。早早扛起生活重担的他,曾学过裁缝手艺想以此养家,可出徒后日子依旧困顿。
黄麻起义的胜利,像一束光点燃了他心中的革命火种,让他坚定了工农武装斗争的信念。16岁那年,他毅然离家参军,开启了漫长的革命征程。他与刘华清上将共事约50年,为中国海军现代化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通过一些照片,能看到他在青岛、辽宁生活的印记,
其中1959年陪同朱德、董必武视察海军基地的场景尤为深刻。
红色家风:三代从军铸忠魂 郑国仲将军的革命精神深刻影响了家族与乡里,其子女均投身国防事业——
长子从清华大学毕业后投身部队,长女从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前往海军部队以军医身份守护战士健康。受其感召,郑爷爷的哥哥和姐姐也曾追随他投身军旅,他的儿子后来也穿上了军装。这种“
一家三代从军”的故事在当地并非个例,据村史记载,自将军投身革命起,长冲村先后有多名青年追随其脚步参军入伍,形成“
将军故里出英雄”的独特文化现象。此外,
将军始终心系家乡,1976年,他个人捐款4万多元(相当于当时12台东方红拖拉机总价)为村里购置拖拉机,在那个买机器极为不易的年代,这份情谊格外珍贵。

实践团成员跟随郑爷爷的脚步穿行于乡间小路,在聆听其讲述将军生平往事的过程中,深切感受着红色记忆的温度。老人从家中小心翼翼捧出的将军老照片、娓娓道来的“
一家三代从军”故事,与实地所见的故居修缮成果相互映照,让历史细节在现实场景中逐渐清晰。

实践团成员不仅从泛黄的史料记载中触摸到革命先辈的精神脉络,更在与乡土民情的零距离接触中,直观见证了红色基因如何在乡村热土中生根发芽。
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正是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