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许宁馨)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语言景观是情感塑造的关键一环。管理者借助特定空间的语言景观构建,赋予场所独特内涵,调节引导人们的情感,推动教育与文化的发展。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语言景观实践队,聚焦于友谊关这一特殊场所,深入探究其“爱国”景观的情感机制。
友谊关,作为中国十大名关之一,不仅是中国—东盟边贸交易的重要通道,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5年1月13日至1月20日,实践队奔赴广西崇左凭祥市,以友谊关为样本开展社会实践,旨在剖析历史主体、场所话语和互动秩序在爱国情感机制中的呈现方式,挖掘人群、语言、社会在语言景观情感机制中的互动关系。
1月13日,实践队抵达友谊关,开启实地调研。站在古老的友谊关城楼前,队员们被眼前的景象深深触动。那一块块深灰色的城墙,布满岁月的痕迹,每一道裂痕都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这里曾见证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追击国民党残部的战斗场景,战士们怀着满腔热血,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和人民的幸福,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最终,鲜艳的红旗在镇南关城楼高高飘扬,宣告着胜利的到来。这段历史虽已远去,但爱国主义精神却代代相传,历久弥新,让队员们深刻领略到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和伟大品格。
在友谊关的各个展厅,珍贵的历史资料琳琅满目。一幅幅珍贵照片、一件件真实遗物、一篇篇详实报道,生动还原了友谊关的历史风貌。实践队队员们参观法式楼和关楼展厅时,仿佛穿越时空,深入了解友谊关的发展脉络,探寻那些被尘封的边关记忆,沉浸式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厚爱国情感。友谊关及其承载的精神文化,早已成为凭祥市城市文明的核心,是边疆爱国主义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
随后,实践队来到友谊关历史长廊。这座古老关隘历经数千年岁月洗礼,从兵家必争之地,到祖国南大门,再到如今的国际合作通道,见证了无数的风云变幻。队员们漫步长廊,梳理其发展历程,深刻认识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边境地区稳定至关重要。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团结奋进。
在友谊关爱国情感的塑造过程中,凭祥市政府发挥着关键作用。作为主要行为主体,凭祥市近年来通过“红色引领”“强梦引领”“榜样引领”“宣传引领”四项行动,深化边疆爱国主义教育。政府整合文旅、教育、海关、边检等多方力量,构建国门文化交流传播体系。通过建设多元精神家园、打造多彩教育课堂、涵养多样美德文化、构建多维传播矩阵等举措,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实践队对友谊关景区“爱国”景观的情感机制有了全新且深刻的理解。队员们不仅收获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更在实地体验中汲取了强大的爱国力量。这为他们未来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激励着他们在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