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曲园学子寒假社会实践——深入蒲松龄故居,探寻聊斋俚曲传承发展

发布时间:2025-02-26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1月30日,曲阜师范大学“访齐都古韵,传非遗新声”实践队走进蒲松龄故居,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文化探寻之旅,旨在深入挖掘聊斋俚曲的发展脉络,领略这一独特民间艺术的魅力。聊斋俚曲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此次实践活动对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当日清晨,实践团队一行抵达蒲松龄故居。这座古朴的庭院,处处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仿佛在诉说着蒲松龄先生的传奇故事。团队成员们怀着崇敬与期待的心情,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步入聊斋俚曲的世界。
  
  为了全面了解聊斋俚曲的发展历程,团队首先与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专家详细介绍道,聊斋俚曲起源于明末清初,是蒲松龄将自己创作的聊斋故事,采用当时流传的俗曲、小调填词演唱,从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民间音乐形式。在其发展初期,聊斋俚曲主要在淄博地区的民间传唱,内容多为百姓生活、神话传说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随着时间的推移,聊斋俚曲不断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精华,逐渐丰富和完善,其影响力也逐渐扩大。
  
  图1图为实践队成员到达蒲松龄故居
  
  在交流过程中,团队成员们积极提问,就聊斋俚曲的传承现状、面临的困境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与专家展开了热烈讨论。专家表示,目前聊斋俚曲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专业人才匮乏、受众群体有限、演出机会较少等。但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开展传承培训等方式,为聊斋俚曲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2图为聊斋俚曲相关展品
  
  随后,团队成员们来到了聊斋俚曲的表演场地,有幸欣赏了一场精彩绝伦的俚曲演出。演员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特色乐器,用悠扬的唱腔和生动的表演,将聊斋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一首首俚曲或婉转悠扬,或激昂高亢,独特的旋律和富有韵味的歌词,让团队成员们沉浸其中,感受到了聊斋俚曲独特的艺术魅力。
  
  图3图为实践队成员参观聊斋俚曲相关书目
  
  在欣赏演出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们仔细观察演员们的表演技巧和乐器使用方法,并不时用相机和笔记本记录下精彩瞬间。演出结束后,团队成员们纷纷与演员们交流互动,向他们请教俚曲演唱和表演的技巧。演员们热情地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心得,还现场指导团队成员们学习简单的俚曲唱腔和动作。
  
  图4图为实践队成员介绍聊斋俚曲
  
  为了更广泛地了解社会大众对聊斋俚曲的认知和态度,团队成员们还在蒲松龄故居内及周边地区开展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活动。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游客对聊斋文化有所了解,但对于聊斋俚曲的认知度相对较低。许多受访者表示,虽然从未听过聊斋俚曲,但在了解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后,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希望能够有更多机会欣赏和学习这一传统艺术。
  
  此次在蒲松龄故居探寻聊斋俚曲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访齐都古韵,传非遗新声”实践队的成员们收获颇丰。通过与专家交流、欣赏演出、开展调查等活动,团队成员们不仅深入了解了聊斋俚曲的发展历程、艺术特色和传承现状,更深刻认识到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活动为契机,积极投身到聊斋俚曲的传承和宣传工作中。未来,他们计划通过制作宣传视频、举办文化讲座、开展线上推广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聊斋俚曲,为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访齐都古韵,传非遗新声”实践队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探寻友谊爱国景观,追寻红色爱国记忆
  • 广西师大实践队探秘友谊关——解锁 “爱国” 景观情感密码
  • 语言景观与情感表达:友谊关景区“爱国”景观的情感机制调查研究
  • 武大学子赴湖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调研活动
  • 曲园学子寒假社会实践——深入蒲松龄故居,探寻聊斋俚曲传承发展
  • 山大学子关心文化安全,深入多地广泛调研
  • 与银发前辈共执笔 为青春湘阴写注脚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