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渗透对国家的文化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解和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以实际行动践行教育强国的理念,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桑梓寻旅”赴多地调研宣讲团在山东、山西、四川、黑龙江、河北五省八地展开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全球视野,促进教育创新。
为了全面地了解、弘扬我国文化安全,团队组建调研小组,深入各省各地学校、社区、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围绕文化安全现状展开全面调研。一开始,团队制作文化安全调查问卷并进行投放,收集同龄人对文化安全的了解程度,确定调研实践方向。除此之外,团队还在网络上收集到了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在文化教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传播与交流等方面的数据资料,分析文化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如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渗透、网络文化低俗化倾向对青少年的影响、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等。通过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调研计划。比如在四川省凉山市,团队成员积极调研走访,采访当地人对彝族文化淡化的看法。据调查发现,彝语正逐渐走向消亡,作为彝族人民世代传承的语言,彝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智慧。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普通话的推广,彝语正面临着危机,这不仅是彝族文化的损失,也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损失。彝语的消亡是一个值得关注和重视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传承彝语,维护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譬如,在彝族地区推广彝语教育,鼓励使用彝语进行日常交流,为彝语的传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开发彝语文字和信息技术,拓展彝语的应用范围,提升彝语的功能和影响力;加强彝语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增强彝族人民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传承和保护彝语的积极性。
团队还开展了多主题的宣讲活动,深入学校、社区等场所,面向不同年龄段和职业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针对学生群体,对学生讲解文化安全的基本知识、文化多样性的价值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保护本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对于社区居民,开展社区文化安全讲座和文化活动,宣传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保护意义,提高居民对文化安全的认识和防范意识,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通过系列宣讲活动,将文化安全理念传播到社会各个角落,提高全社会的文化安全素养和防范能力。
活动伊始,我队便撰写了一系列文化安全主题的新闻稿,及时报道活动的进展情况、重要成果以及相关热点事件。新闻稿内容涵盖了文化安全知识讲座的举办、文化遗产传承的采访、等活动动态。在提高对文化安全问题的深入思考,形成重视文化安全、积极参与文化保护的良好氛围的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和组织开展类似活动提供借鉴和参考。
最后,团队一行八人回到济南,展开活动总结工作,对活动中的优缺点进行总结和反思。在对活动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案例以及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后,团队结合了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归纳总结出有意义的文化安全理论体系和实践机制。
文化安全是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精神血脉。在全球化浪潮中,各种文化思潮相互碰撞,如果不能确保本国文化安全,我们的民族传统、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将面临被侵蚀和同化的风险。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大力强调文化安全,唤起民众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坚守,从古老的节日习俗、民间技艺到经典的文学艺术、哲学思想,这些文化瑰宝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民族的灵魂,守护文化安全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保持独特的身份标识和强大的凝聚力,为国家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