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许宁馨)近日,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语言景观实践队,为深挖语言景观情感机制中人群、语言、社会的互动关系,探寻历史主体、场所话语和互动秩序在爱国情感机制中的表达,于2025年1月13日-1月20日奔赴广西崇左凭祥市,以友谊关语言景观为样本开展社会实践。友谊关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也是中国十大名关中唯一仍服务于中国-东盟边贸交易的关隘,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方面意义非凡。
1月13日,实践队抵达友谊关开启实地调研。当队员们站在友谊关城楼前,那一块块深灰色的城墙,宛如一本本厚重的史书,镌刻着岁月的沧桑。指尖轻轻抚过城墙上那一道道裂痕,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在历史的长河中,友谊关曾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彼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以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对负隅顽抗的国民党残部发起猛烈追击。战场上,喊杀声震耳欲聋,枪炮声如雷鸣般轰响,滚滚硝烟遮天蔽日。英勇的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毫不畏惧敌人的凶猛火力。他们心中怀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的深切热爱,前赴后继,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和人民的幸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终于,鲜艳的红旗在镇南关的城楼上高高飘扬,那一抹红,如同破晓的曙光,驱散了黑暗,宣告着胜利的到来。如今,往昔的烽火硝烟虽已消散,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却深深烙印在每一寸城墙上,成为爱国主义精神最生动的见证,队员们深深被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所震撼。
在友谊关的各个展厅,珍贵的历史照片、真实的遗物以及详实的文字报道,如同时间的钥匙,打开了友谊关的“前世”大门。队员们参观法式楼和关楼展厅,深入了解友谊关的历史变迁,探寻沉淀其中的边关记忆,沉浸式感受其蕴含的深厚爱国情感。友谊关及其承载的精神文化,早已成为凭祥市城市文明的核心,更是边疆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一环。
随后,实践队走进友谊关历史长廊。这座古老关隘,历经战火纷飞的兵家必争时代,见证了作为祖国南大门的荣耀,如今又成为中国-东盟国际合作的重要通道。队员们漫步长廊,梳理友谊关数千年的发展脉络,深刻认识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边境地区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凭祥市政府作为塑造友谊关爱国情感的核心力量,近年来积极行动。通过“红色引领”“强梦引领”“榜样引领”“宣传引领”四项行动,从建设多元精神家园、打造多彩教育课堂,到涵养美德文化、构建传播矩阵,整合文旅、教育、海关、边检等多方力量,搭建国门文化交流传播体系,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
此次实践活动让语言景观实践队对友谊关景区“爱国”景观的情感机制有了全新且深刻的理解。队员们不仅收获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更在实地体验中汲取了强大的爱国力量,为后续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