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视域下淮剧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价值探索 ——基于建湖淮剧小镇的实践调研
摘要
本文以江苏建湖淮剧小镇为实践场域,通过田野调查、深度访谈与教学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探讨淮剧艺术在当代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路径与创新价值。研究发现:淮剧独特的方言声腔体系与生活化表演范式,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地域文化认同;其"三小戏"艺术特征可为高校戏剧课程提供特色教学资源;非遗活态传承实践对培育大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具有显著作用。建议通过构建"课堂-舞台-社区"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推动传统戏曲与高校美育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
淮剧;文化认同;高校艺术教育;非遗传承;建湖淮剧小镇
一、实践背景与调研方法
(一)研究背景
在全球化语境下,地方戏曲面临传承断层危机。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体系。淮剧作为发源于盐阜地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剧种,其"九腔十八调"音乐体系与平民化审美特质,为高校开展文化认同教育提供了独特载体。
(二)调研方法
实践团队于2025年1月赴建湖淮剧小镇开展为期15天的调研,采用:
1. 参与式观察:记录《赵五娘》《牙痕记》等经典剧目排练过程
2. 深度访谈:采访8位淮剧传承人、3所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
3. 教学实验:在盐城高校开展淮剧工作坊,收集127份有效问卷
二、建湖实践的核心发现
(一)淮剧艺术的核心价值维度
1. 方言声腔的文化密码
淮剧以建湖方言为正宗,其"靠把调""下河调"等腔系承载着里下河地区特有的语言韵律。如《金殿认子》中"堆字大陆板"唱段,通过方言叠字形成的节奏张力,展现苏北民众刚健质朴的精神气质。
2. 生活化的审美范式
相较于程式严格的京剧,淮剧"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更强调生活真实感。调研发现,《访友》中"扁担舞"等劳动动作程式,能有效唤起当代青年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具身认知。
(二)高校传承的现实困境
1. 认知断层:87%受访学生将淮剧等同于"老年艺术"
2. 教学资源匮乏:高校现有戏曲教材中淮剧内容占比不足2%
3. 传承方式单一:依赖讲座式传播,缺乏体验式教学设计
三、高校教育创新路径
(一)课程体系建构
1. 梯度化课程设计
通识层:开设《淮剧鉴赏与方言文化》必修模块
专业层:开发"唱念做打"分段式实训课程
创新层:设立淮剧数字化创作工作坊
2. 跨学科教学实践
在盐城师范学院试点"淮剧+新媒体"课程,学生运用AR技术复原《白虎堂》传统舞台,获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
(二)文化认同培育机制
1. 建立"非遗传承人-高校教师"双导师制
2. 开发情境化教学模式:通过角色扮演再现《板桥应试》中的科举文化场景
3. 构建"高校-小镇"实践共同体: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淮剧小镇实景演出
四、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证实:淮剧在高校的传承不仅是艺术形式的移植,更是文化基因的唤醒。基于本次实践内容提出如下建议:
1. 将淮剧纳入长三角高校美育联盟共享课程
2. 设立淮剧教育数字资源库(含360°全景影像、工尺谱动画)
3. 推行"戏曲传承学分"制度,鼓励学生参与地方文化实践
作者:徐新悦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