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孔乙己文学”背后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社会调查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5-02-07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孔乙己文学”背后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社会调查心得体会

□张燕琳(城市与环境学院2303班)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近期,我有幸参与了有关“孔乙己文学”背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调查,这段深入探究的经历,如同为我打开了一扇洞察社会现实的窗,让我对当下大学生就业的复杂现状有了更为刻骨铭心的认识。
“孔乙己文学”在网络上如野火般迅速蔓延,其中那句“学历不仅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宛如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出无数大学生在就业困境中内心深处的无奈与迷茫。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持续扩招,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呈井喷式增长,就业市场仿佛一场激烈的战场,竞争愈发白热化。在调查过程中,我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大学生,他们中有的刚踏出校园,满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带着精心准备的简历,穿梭于各个招聘会现场,眼神中满是期待;可现实却一次次将他们的热情浇灭,面对有限的优质岗位,他们在众多求职者中显得如此渺小,自身在学校所学的专业优势在实际求职中难以充分展现。就像我采访的一位名牌大学毕业生小李,他学的是文科专业,一心想进入知名企业从事文案策划工作,可投出的简历大多石沉大海,即便有面试机会,也往往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他无奈地说:“我本以为凭借自己的学历,找份满意的工作不难,可现实却让我觉得自己的学历好像并没有什么用,就像孔乙己的长衫,成了我的累赘。”“长衫”,这一形象的比喻,真切地反映出学历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为了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的束缚,让他们在理想的云端与现实的土地之间艰难徘徊。
这次调查让我强烈地意识到,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已经刻不容缓。回溯过去,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大学生往往将目光紧紧锁定在诸如公务员、国企等传统的“铁饭碗”岗位上,认为只有这些工作才能带来稳定的生活和体面的社会地位。这种观念在社会上根深蒂固,甚至家长和老师也在无形之中强化了这种认知。然而,在当下瞬息万变的就业形势下,这种单一的就业观念无疑成为了大学生就业路上的绊脚石,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选择范围。正如孔乙己始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宁愿穷困潦倒也不愿从事体力劳动一样,部分大学生同样放不下学历带来的“身段”。在调查中,我发现一些大学生对基层岗位、新兴行业嗤之以鼻,认为这些工作不符合自己的学历身份。可事实上,这些被他们忽视的领域正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以电商行业为例,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商行业蓬勃发展,催生出了运营、直播带货、数据分析等一系列新兴职业,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许多勇于投身其中的大学生,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在这个领域迅速崭露头角。还有新媒体行业,短视频、自媒体的兴起,让那些具备创意和文字功底的大学生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大学生们应当勇敢地打破传统观念的枷锁,树立多元化的就业观,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这些新兴行业中,去探索、去挖掘属于自己的发展机遇。
在深入走访企业的过程中,我清晰地发现,大学生自身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是影响就业的关键因素。与众多企业负责人交流后,他们几乎都一致表示,在招聘时,相较于学历,他们更看重求职者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一位互联网企业的HR王女士向我透露:“我们在招聘时,会优先考虑那些有相关项目经验、能够快速上手工作的求职者。很多大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得不错,但实际操作能力却很薄弱,这让他们在工作中很难发挥出应有的水平。”的确,部分大学生在学校期间过于专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将大量时间花在书本和课堂上,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一些工科专业的学生,虽然在学校里学习了各种先进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在面对企业实际的工程项目时,往往显得手足无措。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本知识,要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如实习、项目竞赛、社团活动等,通过这些实践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高校也应深刻认识到这一问题,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我深切地体会到,大学生就业问题绝不是孤立的个人问题,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齐心协力、共同关注和解决。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出台更多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一方面,可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鼓励中小企业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就业;另一方面,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为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和创业指导,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也应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不能仅仅将追求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目标。企业可以与高校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和市场需求;同时,在招聘过程中,要摒弃唯学历论的观念,更加注重人才的实际能力和发展潜力,为大学生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高校则应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配备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为大学生提供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就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兴趣、优势和职业目标;在大学期间,定期举办就业讲座、职业技能培训等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毕业季,积极收集就业信息,组织各类招聘会,为大学生搭建与企业沟通的桥梁。
通过这次全面而深入的社会调查,我对“孔乙己文学”背后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有了全方位、深层次的理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既需要大学生自身从观念到能力的全面转变和提升,也离不开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我坚信,只要全社会都能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形成强大的合力,大学生一定能够挣脱“孔乙己”的困境,在广阔的就业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未来,我也将持续关注这一关系到无数大学生命运的社会问题,尽自己所能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作者:张燕琳 来源:社会调研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当下,当代大学生如何破局 ——关于“孔乙己文学”背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研究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