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孔乙己文学”,反思大学生就业调研
洞察“孔乙己文学”,反思大学生就业调研
——关于“孔乙己文学”背后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心得体会
□李伊瑶(城市与环境学院2303班)
参与“孔乙己文学”背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研究,于我而言是一次极具深度与广度的学习过程,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社会现象、青年群体心理及就业问题复杂性的认知边界。
在研究初期,我对“孔乙己文学”的理解仅停留在网络热梗层面,觉得不过是当代大学生的一种调侃与自嘲。但随着调查推进,我才惊觉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冰山一角。问卷调查、访谈等工作的开展,让我直面大学生在就业路上的挣扎与迷茫。
通过数据分析,我看到了大学生就业期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许多大学生怀揣着对高收入、高社会地位工作的憧憬踏入社会,却遭遇就业市场的“冷水”。就像孔乙己放不下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大学生们也难以割舍因学历而产生的职业期待。这种落差背后,是高等教育普及化与就业市场结构调整不同步的矛盾。过去,高学历人才相对稀缺,社会提供了大量与之匹配的优质岗位;而如今,大学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就业市场却未能及时消化激增的毕业生,导致就业竞争异常激烈,使得大学生们在理想与现实间徘徊。
访谈过程中,大学生们的话语让我感触颇深。他们的无奈、焦虑与困惑,不再是抽象的数据,而是真切可感的情绪。我听到有人因专业冷门,在求职中四处碰壁;有人因缺乏实践经验,即便成绩优异也难以获得心仪岗位的青睐;还有人因家庭经济压力,期望快速找到高薪工作,却屡屡受挫。这些经历让我意识到,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仅是个人职业选择,更关乎家庭期望、社会资源分配等多方面因素。家庭投入大量资源培养大学生,期望他们能改变家庭命运,这无疑给大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这次调研也让我反思社会观念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社会对职业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一些传统观念认为某些职业才是“体面”的,这使得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受到诸多限制。例如,很多人认为只有进入大型企业、政府机关才是成功的就业,而对一些新兴行业、基层岗位不屑一顾。这种观念不仅加剧了热门岗位的竞争,也使得一些急需人才的领域无人问津。
此次调查研究是一次深刻的学习与成长。它让我明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多方协同努力。政府应加大对就业市场的调控,推动产业升级,创造更多优质岗位;社会要转变职业观念,营造多元包容的就业氛围;高校需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大学生自身则要调整心态,理性规划职业,积极提升综合素质。唯有如此,才能帮助大学生摆脱“孔乙己文学”的困境,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顺利过渡,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书写属于这一代青年的奋斗篇章。
作者:李伊瑶 来源:社会调查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