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红旗渠精神,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大思政课”。2024年7月6日,安阳工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追寻领袖足迹,传承红色基因”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奔赴安阳林州市开展系列实践活动。
饮水思源,7月6日-10日,实践团在桂林镇开展了“情系修渠老人,追忆峥嵘岁月”活动,先后走访了5位修渠老人。在85岁的郑风英老人家中,院子里整齐排列着的用于接雨水的塑料水桶和铁盆。郑奶奶26岁时参加修建红旗渠,在修渠过程中右眼被飞石击中不幸失明。岁月流转,一个甲子过去,时至今日的郑风英老人仍视水如命,仿佛那段“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时光早已印刻在骨子里。实践队员从郑奶奶口中得知,修建红旗渠是林州人民对抗长期干旱的地标性工事,它是老一辈人不怕吃苦、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郑奶奶还告诉队员们:“只要能把渠修好,就是再伤我一只眼也值!修渠的时候日子苦啊,能吃上小米掺面条就赶上过年了。如今条件好了,我们干不动了,年轻人要不怕吃苦,把渠保护好,多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老人亲切的话语中处处透露着坚定,久久回荡在每个人的耳边。
图为实践队员在郑凤英奶奶家中 通讯员 张信淳 供图
在当地村干部带领下,实践团来到了修渠老人张仓生家中。在提前了解到张爷爷喜爱下象棋后,队员们特意给张爷爷带去了一副象棋和生活用品。张爷爷说;“当年修建红旗渠条件相当艰苦,工地上没有住房,我们就住山崖,垒石庵,挖窑洞,搭席棚。隧道深处没有光线,洞内点灯既费油又熏眼睛,就用镜子反射太阳光照明。粮食不够,俺们用工余时间上山挖野菜、采树叶,拌上玉米面、红薯面之类的粗粮。”聆听了张爷爷的修渠故事,队员们深受感动,纷纷表示要向他学习,像张爷爷名字的寓意一样,立宏图之志,守天下苍生。
图为实践队员在张仓生爷爷家中学习 通讯员 张信淳 供图
7月8日实践团走访了修渠老人郭栓林,实践队员们刚踏进郭爷爷家的大门,映入眼帘的就是同郑奶奶家中一样排列有序的塑料水桶,可见勤俭节约的美德印刻在每一位修渠老人的骨子里。队员们正好碰上郭爷爷要下田劳作,便一起拿起农具,进田劳作。在农田里,郭爷爷与队员们谈起他参与修建红旗渠的经历:“那时我们都还年轻。没有工具自己制,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抬筐自己编,没有炸药自己造,粮食不够吃就采野菜、下漳河捞水草充饥,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我们10万林县人民把红旗渠凿成功了。”离别之际,郭爷爷语重心长的叮嘱队员们:“幸福时代了,大家在学校要好好学习,为国家多做贡献。”
图为实践队员和郭栓林爷爷在田间劳动 通讯员 刘悦悦 供图
通过此次活动,队员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撼动人心。”走在前辈为我们铺就的道路上,我们要继承前辈精神,做到“吃水不忘修渠人”奋发学习,挺膺担当,用实际行动践行和传承红旗渠精神。(通讯员 李金生 张维嘉 程妙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