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 实践活动调研报告
学校: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作者:邱琳涵、郭馨怡、黄亿萍
指导老师:张雪智
摘要: 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新时代英雄精神,学习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8月24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前往福建省莆田市闽中革命烈士陵园,对陵园丰富的红色资源进行调研,通过实地参观、走访调研等形式进行红色党史的学习宣传,收集了大量资料,较为全面地了解了当地的红色文化及其对当地各项发展的影响。此次调研也为家乡的红色文化宣传添把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实践地的红色革命故事,传播红色文化。此外,实践团队还针对问卷调查过程中发现的关于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的现存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红色文化;红色资源;革命精神;社会实践
一、 调研主题“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
二、 调研背景红色资源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进程中形成的历史印记,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回望过往历程,眺望前方征途,我们必须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闽中革命烈士陵园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坐落在龙脊山上。2021年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闽中地区是福建第一批建立中共地方组织的地区,也是党在福建开展革命斗争的策源地之一。闽中革命烈士陵园不仅承载着红色记忆,还拥有大量的红色文化资源,留下了宝贵的红色革命旧址和历史文物。
因此,实践团队前往闽中革命烈士陵园,通过走访调研、实地观察、人物访谈以及制作红色故事宣讲视频等方式,发掘闽中革命烈士陵园红色文化资源,找寻蕴含其中的精神密码,推动乡村文化建设,自觉担负起传承红色基因的重大责任。
三、 调研目的走进闽中革命烈士陵园,重温革命历史;探访烈士纪念碑,感悟革命精神;探访烈士碑亭,追寻先烈足迹;深入田间地头,聆听红色故事。
四、 调研意义(一) 传承红色基因本次实践活动,通过实地参观、走访调研等方式走进红色革命旧址,感受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这些党史故事和红色文化感化着实践队成员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将“四史”教育融入“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队员们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
(二) 助力乡村振兴红色文化资源是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挖掘好、整理好、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对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乡村振兴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三) 增进历史认识通过实地参观以及对当地村民进行访谈,实践团队更全面地了解莆田市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其他革命斗争中的角色和贡献,有助于加深对闽中革命史的认识,提高历史素养和文化修养。
(四) 弘扬革命精神闽中革命烈士陵园是为纪念为革命牺牲的千百名烈士而建的,他们为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实践团队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拼搏、奉献成果的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铭记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
(五) 提升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本次“三下乡”活动,开展相关系列的教育活动,践行育人新模式,有利于增强实践成员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增加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提升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
五、 调研时间2023年8月24日—2023年8月26日
六、 调研地点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闽中革命烈士陵园
七、 调研方法(一) 实地参观法实践团队来到闽中革命烈士陵园,参观纪念碑塔、纪念广场、烈士碑亭、英烈墙、烈士墓、纪念馆等重要烈士纪念设施,深入挖掘闽中革命史纪念馆中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实地走访参观,了解闽中革命斗争的历史,感悟红色精神。
(二) 人物访谈法为了更好的了解红色文化资源对当地的影响,团队在参观完闽中革命烈士陵园后,通过人物访谈的方式对来往的游客及当地居民了解纪念馆的基本情况以及关于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的现存问题。
(三) 资料调查法团队在社会实践准备前期,通过线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提前了解调研地相关的红色文化背景,查找实践地点的相关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地点和简介,了解相关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以便开展实践活动。
(四) 问卷调查法为了在较广阔的范围里对众多的调查对象同时进行调查,实践队成员针对调查目的和研究对象,制作了调查问卷,并采取匿名方式线上征集调查问卷。了解不同人群对闽中革命烈士陵园及其相关历史的了解程度以及对闽中革命史纪念馆红色文化教育的看法。
八、 调研准备为保证实践顺利进行,团队在实践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查阅资料、对接实践基地负责人,拟定实践方案等,并结合实际情况,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如下:
(一) 查阅资料为保证实践顺利进行,实践队前往莆田市档案馆、莆田市博物馆、莆田市城厢区文化馆以及镇街道办等地查阅资料,提前了解莆田市的红色背景,挖掘当地红色文化,储备相关历史知识。
(二) 对接实践地确定实践目的地后,团队在实践地社交平台上获取联系方式,同当地政府干部、纪念馆负责人进行联系,同时也利用教师与学院资源,通过学院发函、电话联系等手段与相关调研地对接联系。
(三) 拟定实践方案与实践地点完成对接后,团队根据实践内容以及预期取得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活动内容和实践形式,并通过集体讨论确定调研主题及拟定详细的实践方案。其中,实践形式包括实地参观、人物访谈、调研走访、问卷调查等。
九、 调研过程(一) 实地调研在闽中革命烈士陵园,实践团队主要参观走访了闽中革命史纪念馆、纪念碑塔、烈士碑亭,对闽中革命斗争的历史进程、闽中在全国革命根据地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详细学习。
1、 闽中革命史纪念馆闽中革命史纪念馆设有十个展厅,记录着从1926年至1949年闽中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封建统治的斗争历史。纪念馆中有700余张图片资料和100余件文物资料,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全面而生动地展现中共闽中地方组织为了人民翻身做主人和新中国的建立抛头颅、洒热血的悲壮斗争事迹。

图为闽中革命史纪念馆。多彩大学生网通讯员 邱琳涵 供图
在纪念馆内,队员们依此参观了“五四运动、土地革命、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五个不同时期闽中革命斗争历史的十个展厅。除了文字、图片,还有实物的展示,还有先辈们的作战武器,在场的队员们更加深刻体会到当时战斗的艰苦,革命先烈们在枪林弹雨间守卫着我们的国家和人民。

图为实践队员阅读莆仙地区声援五四爱国运动资料。多彩大学生网通讯员 邱琳涵 供图
2、 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建于1960年,是当时中共莆田县委和莆田县人民委员会为纪念自1926年2月在莆田建立党组织以来,革命牺牲的千百名烈士兴建的。纪念碑碑座正面镌刻的楷书碑文记述着闽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了革命事业前仆后继、顽强斗争的奋斗历程和先辈们的不朽功绩。

图为革命烈士纪念碑。多彩大学生网通讯员 邱琳涵 供图
沿着台阶进入革命烈士纪念碑,碑身正面仿刻毛泽东手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东、西、北三面分别镌刻着邓子恢、张鼎丞、叶飞的题词:“英名不朽,浩气长 存”“烈士忠魂,万古长存”“献身于人民革命事业的烈士们永垂不朽”。实践队员们真切的感受到革命先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革命烈士纪念碑下重温入党誓词。多彩大学生网通讯员 邱琳涵 供图
3、 烈士碑亭纪念碑北面的革命烈士碑亭与左右的忠烈碑亭和红军碑亭组合长廊,在碑亭的墙上篆刻着莆田市在不同革命时期英勇献身的652位革命烈士的英名。为了祖国而献出生命的革命烈士,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人民心中。

图为烈士碑亭。多彩大学生网通讯员 邱琳涵 供图

图为实践队成员缅怀先烈。多彩大学生网通讯员 邱琳涵 供图
(二) 访谈调研为了更好的了解红色文化资源对当地的影响,实践队走进村里,走访村民,通过与当地村干部、村民交流访谈,充分了解红色文化资源对当地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哪些变化。村名表示游客来到闽中革命烈士陵园,不仅仅能够得到红色文化教育,外来的信息交互也会创造机遇,增加创业就业机会。同时,游客们可以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宣传当地的地方文化,真正得到信息交换。队员们仔细聆听,认真记录,最终形成了一份访谈记录,成为本次实践活动成果的一部分。

图为实践队成员对村民进行访谈。多彩大学生网通讯员 邱琳涵 供图
(三) 问卷调查为了在较广阔的范围里对众多的调查对象同时进行调查,实践团队对闽中革命烈士陵园进行实地参观和相关资料查阅后,针对调查目的和研究对象,制作了调查问卷,并采取匿名方式线上征集调查问卷,共收回问卷155份,得到有效问卷150份,选取的样本人数符合调查要求,可以如实的反映调查的实际情况,调查结论的可信度较高。实践团队通过问卷调研了解不同年龄、政治面貌人群对闽中革命烈士陵园及其相关历史的了解程度以及对闽中革命史纪念馆红色文化教育的看法。
十、 调研成果及分析(一) 为宣传红色文化添把力为赓续红色血脉,同时也为让新时代大学生在学思悟践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实践队成员来到闽中革命烈士陵园进行参观,对党史进行深入学习,对家乡红色文化进一步学习,能够深入了解闽中革命史纪念馆与当地经济、产业的联系,探寻当地的“红色”基因并宣传当地的红色文化精神,同时实践团队为当地的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展现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二) 使红色革命故事人人知在实践过程中实践团队采集精彩瞬间,用照片以及视频的形式来展现调研的全过程。同时将学习参观的内容形成新闻稿以及专题图片或视频,向所在的学院官网、学校官网、《中青校园》等官方网站以及“药苑之家”、“科大青年”等微信公众号进行投稿、推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传递性、共享性和开放性等特点,让更多的人了解实践地的红色文化、伟人事迹与革命精神,深化红色教育,传播红色文化。
(三) “走”出实效“访”出真情通过深入田间地头,走进老百姓,聆听红色故事,感悟革命精神。实践队成员通过与当地居民交流访谈,充分了解当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队员们仔细聆听,认真记录,最终形成了一份访谈记录,成为本次实践活动成果的一部分。
(四)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此次问卷调查以网上填写电子问卷的方式进行,共收回问卷155份,得到有效问卷150份,受众群体主要为青年和青少年,其中57.5%为男性,42.5%为女性,其中政治面貌为共青团员的占比最高为80.5%,群众次之,达10%,中共党员占比例为9.50%。本次问卷调查主要反映不同人群对于以闽中革命烈士陵园为主的红色文化的了解情况以及他们对红色文化发展的建议,对于今后红色旅游景区文化宣传、文化建设具有指导性意义。

图为参与调查问卷者的政治面貌调查数据。多彩大学生网通讯员 邱琳涵 供图
1. 红色文化内容单一、陈旧,影响文化宣传推广由下图的调查数据分析可知,绝大部分人认为家乡红色文化宣传保护过程中存在内容创新以及宣传力度方面的问题。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红色文化宣教研学、体验游历等活动重视不够,导致革命纪念馆利用率不高、精神主题不突出,仪式感不强,活动质量差。以闽中革命烈士陵园为例,部分红色文化遗产、纪念馆、革命遗址等红色文化资源虽被列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开发为红色旅游景区,但除了接待大中小学生、行政机关干部、国家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观学习之外,很少有普通民众自行前往参观,民众的参与度不高,红色文化的定位不能深入人心。

图为被调查者认为红色文化宣传出现的问题调查数据。多彩大学生网通讯员 邱琳涵 供图
2. 红色文化教育手段单一,教育主体之间缺乏沟通调查结果显示,人们普遍有多种学习了解家乡红色文化的方式,但普遍集中于个人的学习于以及线上的学习,缺少实地考察研学、家庭教育学习的机会。学校虽然作为红色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但对青少年的红色文化教育并非学校一己之力能完成的。因此,学校需要借助社会各主体的力量,共同形成教育合力,同时,家庭教育也是红色革命精神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家长的言传身教能够加深受教育者对红色文化的认同。

图为被调查者了解家乡文化的途径调查数据。多彩大学生网通讯员 邱琳涵 供图
3. 红色文化教育流于形式,对其内涵的认同度不够深入由调查结果可知,大多数居民对于本地红色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值得注意的是,一半的居民只了解一点,说明以此次青年、青少年为主的当地居民对于红色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并不深刻。其中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的居民对于本地红色文化认识较为深刻,而接近一半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居民相对落后,说明普通群众对于红色文化的了解相对较少。
闽中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大多只停留在表面,过于形式化、表面化,群众只是单纯地了解故事,参观以拍照打卡为目的,不能深入体会真正的精神内涵,难以让受教育者受到心灵的触动,从而更无法产生认同感。这不仅仅是闽中革命烈士陵园存在的问题,而是成千上百个相似的红色景区存在的问题。

图为被调查者对家乡文化的了解程度调查数据。多彩大学生网通讯员 邱琳涵 供图
十一、 对策建议(一) 持续打造闽中红色文化品牌,形成红色文化引领的多元产业联动通过合理利用特色资源,打造独特的红色文化品牌,可以推动经济发展。打造红色品牌形象的关键在于从当地的红色事迹着手,拓展其文化内涵空间,让人文内涵与自然景观、特色产品等进行有机巧妙的结合;健全宣传体系,利用现代先进的媒介,如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抖音、快手、微博等,全方位对红色文化进行宣传,结合当下热点和潮流元素,增加关注点,扩大人流量。
闽中革命史纪念馆可以以红色文化为基础,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创造“三产联合”的力量。此外,应开拓创新思维,打造可体验性强的红色产业体系,促进当地民宿、餐饮等行业发展,形成集聚效应。
(二) 主体之间强化配合,发挥合力作用
在学校教育方面:推进红色革命精神教育要充分挖掘学校教学方式,将革命精神教育潜移默化地扎根于学生心中。主要表现为开设红色讲坛,邀请资深专家等一系列活动;组织专家学者编写本土红色教材,探索新方式丰富教材内容,增强教材的新颖性等。
在政府方面:政府应不断发挥其独特作用,完善相关政策,使更多的革命遗迹能够更好的保留下来,开发其应有的价值;加强引导作用,引导革命遗迹建设与革命精神教育相结合,不断开拓教育功能,打造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
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应积极带领孩子参与红色革命基地,切身体验红色革命精神内涵的魅力,使革命精神内化于心。家长要做好自身本职,以身示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达到外化于行,给孩子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三) 创设红色文化环境,不断推进当地老百姓的参与度全市各类红色场馆应积极探索使用先进技术沉浸式讲好中国故事,以闽中革命史纪念馆为例,将红色资源与先进技术相结合,让革命传统教育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市场资金、公益资本等参与红色教育传播数字化建设。
可利用宣传栏设立红色革命故事专栏进行文化宣传,开展群众性文娱活动,如搭建戏台、开设讲座,免费为群众演绎红军故事、讲解闽中革命历史等,将红色文化融入社区生活,从而加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引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在互联网的助力下,让老百姓为当地的特色产品代言,让他们成为红色文化宣传的主力军和践行者。
十二、 调研总结
以闽中革命烈士陵园为起点,队员们通过一系列调查深入了解了社会大众对于红色文化的了解程度,对于发展红色文化的建议等,不断挖掘出现存红色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总结出现存红色文化内容陈旧,红色宣传形式单一,红色教育浮于表面等主要三大问题,通过翻阅资料,汲取其他红色示范区的经验,创造提出解决三大问题的三大措施,帮助莆田当地红色文化更好的发展壮大。此外,实践队员们也进一步结合实际不断了解红色文化,给大众普及红色文化相关知识,把红色资料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努力让人们更加了解红色历史文化,让红色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也为进一步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贡献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本次调研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乡村需要大学生,大学生也需要到乡村去。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一方面给当地带来了新的生机。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在实践队员的智慧贡献下会逐渐破局。当地可以更好地传承红色精神、建设红色旅游景区、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弘扬红色文化教育和加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另一方面,在调研走访的过程中团队成员提升了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更加明白了社会责任的含义。通过实地参观、走访调研等方式走进红色革命旧址,实践队员们感受着革命精神,传承着红色基因,赓续着红色血脉。让队员们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新时代青年们也要肩负起时代的重托,发挥自身长处,以热血沸腾的姿态积极地投身至为人民服务中去,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参考文献:[1] 中国旅游报.《用心用情用力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2021年6月28日
[2] 高居华.关于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实践与思考[J]. 福建党史月刊,2011(24):9-11.
[3] 郑超群.福建红色文化研究述评[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2,41(11):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