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非遗薪火相传——美育沁润童心

发布时间:2023-09-05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报告题目:非遗薪火相传——美育沁润童心
学校名称:塔里木大学
时间地点:新疆阿拉尔市桃源社区、阿图什市幸福街道办事处吾斯塘路社区、喀什艾德莱斯非遗馆
实践团队:“非遗薪火相传-美育沁润童心”三下乡实践团队
作者名称:胡永信
实践方式:线下实践
团队成员:苏辰、胡永信、崔硕硕、白小丹、麦吾兰、吴欣怡、蔡文凯、周金新
指导老师:李秀丽、高秋玲
摘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实践团队采用实地调研、访谈和文献研究等方法针对艾德莱斯丝绸、维吾尔民族乐器制作和模制法土陶烧制三项非遗技艺,分别到了新疆喀什艾德莱斯非遗馆、高台民居等地,进行采访调研。实践团还前往阿拉尔和阿图什开展了非遗进社区的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向社区儿童介绍并教学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植物拓印。活动旨在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实际行动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推动非遗文化传播,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实践,帮助社区儿童建立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关键词:三下乡、非遗进社区、文化自信、传承与发展
1.    实践背景
1.1.    新疆是中国独特的多民族聚居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代表着不同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新疆非遗文化,既利于弘扬民族文化,有助于促进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对于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1.2.    艾德莱斯丝绸、维吾尔民族乐器制作、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植物拓印这些非遗在各自的领域都曾有过自己的辉煌时代,时过境迁,科技推着时代一往无前,这些富有诗意的传统手工艺术在生产生活中逐渐被更为高效的机械化所替代,手工技艺即将失传。
1.3.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今天,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统筹兼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今天,拯救、保护、传承和弘扬非遗,筑牢并强化我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是很必要的。
2.    实践目的
2.1.    拯救、保护、传承和弘扬非遗,助力文化振兴。尽己所能,结合时代特征,利用新媒体的便利,宣传优秀非遗文化,吸引更多的人关注非遗文化。使新疆非遗不断走进大众视野,为当地非遗保护具体工作提供一定帮助;
2.2.    提升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升社会实践、团队协作、组织领导等各方面能力,端正学习态度,为往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夯实基础。
2.3.    呼吁群众。呼吁群众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踊跃参与社会公益实践,关注社会热点,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力,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3.    实践内容
3.1.    实践主题一:非遗调研,拜访非遗传承人
3.1.1.    新疆维吾尔族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
3.1.1.1.    采访地点:喀什艾德莱斯非遗馆
3.1.1.2.    艾德莱斯绸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吾尔族生产并且是维吾尔妇女最喜爱用于做服装的土产丝绸,主要产于和田市、喀什市、莎车县等地,艾德莱斯以为扎染这种丝绸采用我国古老的扎经染色工艺,按图案的要求在经纱上扎结进行分层染色、整经、织绸,染色过程中图案因受染液的浸润,有自然形成的色域参差错落疏散而不杂乱,既增加了图案的层次感和色彩的过渡面,又形成了艾德莱丝绸纹样富有变化的特点,维吾尔族妇女特别喜爱这种绸料,给他起了个雅号:玉波甫能卡那提古丽,意为布谷鸟翅膀的花,隐喻它能给人们带来春天的气息。艾德莱斯绸可分为四大类:一是黑主色类绸,图案纹样主要有耳坠、流苏、栅栏、公羊角、镰刀、花卉等;二是红主色类绸,图案纹样主要有梨、苹果、锯子、木槌、植物叶、小花、热瓦甫琴、巴达木杏等;三是黄主色类绸,图案纹样主要有苹果、木梳、链条、栅栏、巴旦杏等;四是莎车类绸,色与色之间彼此相隔,形成多组合形式,呈现出一种跳跃的韵律。
3.1.1.3.    艾德莱丝绸的图案样式繁多,各种图案是从上到下按规则排列。有的图案较为直观,容易辨认,有的图案则运用强烈的艺术造型,引人暇思;瓜果图案体现了新疆是瓜果之乡的特色,乐器图案反映了新疆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豪迈情怀;各种图案都具有强烈的新疆地方特色,是维吾尔族人民生活和文化在服饰上的反映,艳丽的色彩与沙漠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反映了维吾尔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3.2.1.    维吾尔民族乐器制作
3.2.1.1.    采访地点:喀什“第五代传人民“族乐器店
3.2.1.2.    维吾尔民族乐器制作第五代传承人:麦麦提依明·阿巴拜克热
3.2.1.3.    新疆维吾尔族乐器制作技艺是一种特殊的传统技艺,它是以地域和民族作为特殊标志的,是中国维吾尔族独有的,居住在新疆天山南北各地的维吾尔族人民能歌善舞,中国的新疆也素以歌舞之乡著称。
3.2.1.4.    在喀什古城的乐器巴扎上,有一家与众不同的店:第五代传人民族乐器店。这家民乐店是麦麦提依明·阿巴拜克热和兄弟三人一同经营的,如今他们已经成为第五代传人。走进民乐店,就看到其中一面墙上悬挂着很多照片,有买买提依明的爷爷制作乐器的,也有兄弟一起弹奏着乐器的照片。
3.2.1.5.    每一张照片都记录着民乐店的发展历程。阿巴拜克热说他们爷爷的爸爸就开始制作民族乐器了,现在已经传到他儿子这一代也就是第五代,他还强调祖传的手艺不传给女人,制作这些琴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但也要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它。
3.2.1.6.    麦麦提依明家族的民族乐器店内民族乐器都是手工制作的,塔度尔、弹布尔、艾捷克有热瓦普、胡西塔尔和手鼓等。这些乐器制造所需的原料有:梨、柏、核桃、桑、杏等木材,也有蛇皮、羊皮、骆驼骨、驴、羊以及黄牛角、牦牛和木角、清漆、土漆、金属等配件。
3.2.1.7.    阿巴拜克热介绍:热瓦普有七根弦,选用不同材质制作出来的乐器在音质上也会有不同。制作一把热瓦普一般用时15天左右,好的起码要用一个月时间。热瓦普也是维吾尔族中比较普遍的乐器之一,在南疆地区更为多见,常常与其他乐器一起为歌舞伴奏,也做也用作独奏和合奏。喀什的热瓦普琴身、琴干和琴头上以兽骨镶嵌出美丽而丰富的民族图案,既是民族乐器又是精致的工艺品。
3.2.1.8.    维吾尔民族乐器种类齐全,吹、拉、弹、打,应有尽有;且制作工艺很高,它们既是乐器,又是工艺品;同时由来已久,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是维吾尔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2.2.    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
3.2.2.1.    采访地点:喀什高台民居
3.2.2.2.    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而兴起,其间不断发展创新,一直流传至今。它以手口方式传承,没有详细的文字记录。现喀什市古则尔社区下属的阔子其亚尔比西居民区是世世代代从事土陶作业的地方。这里的土壤为粘土,是制陶的重要原料。土陶制作者即利用这种粘土制陶,不经任何加工,不添加配料,以水和泥制成器血状,再涂以不同颜色,烧成光泽美观的生活用品。
3.2.2.3.    这些土陶器及其技艺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交流的物证,不少作品明显带有佛教文化的印迹,同时又有鲜明的阿拉伯风格,深入研究维吾尔族制陶技艺,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当年中西文化交流的情况。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迅速发展,土陶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得越来越少,致使品种骤减,如吐鲁番就从百种减为数种,花色也由繁变简。除花盆、花缸以外,土陶器基本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因为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土陶匠人大都闲置了祖传手艺,年轻一代也无心学习和传承传统烧制技艺。资料显示1949年前,喀什市阔子其亚尔比西居民区从事土陶手艺的匠人有一百多户,如今仅剩11户,其中工匠只有17人。面对这种形势,必须迅速采取措施对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进行抢救和保护。
3.3.    实践主题二:非遗进社区(植物拓印)
3.3.1.    实践地点:阿拉尔桃源社区、阿图什市幸福街道办事处吾斯塘路社区
3.3.2.    项目背景:创造着大自然的生态环境美学,也书写着传统非遗技艺独特魅力的植物拓印简单来说就是将真实的植物形态通过捶打拓印到纸张、布匹或其他材料上来展现花草的脉络。该技艺源于古代中国,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商朝时期,并于唐朝达到顶峰成为一种高度发达的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绘画、书法、刺绣和纺织品制作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优秀文化遗产。
3.3.3.    实践过程:
3.3.3.1.    准备阶段,社区工作人员积极配合,安排时间和场地、通知家长和孩子、组织活动工作。
3.3.3.2.    活动开始,团队成员向孩子们详细介绍了植物拓印的历史渊源、材料准备、技巧要领以及实践方法。让孩子们知道这有趣的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技艺起源于中国,在孩子们心里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让孩子们了解实践的操作对象;让孩子们知道实践操作要领和方法步骤。孩子们听得很认真,他们从中了解到了许多新的不同于课堂上和书本上的有趣的东西知识。
3.3.3.3.    孩子们在问答环节踊跃发言。团队成员耐心解答了孩子们的疑问,并告诉他们要认真感受树叶的纹路,仔细观察花瓣的颜色,用心体会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引导他们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优秀,为什么长存不灭甚至历久弥新,引导他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有更深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3.3.3.4.    随后,孩子们有序挑选了自己喜欢的各种形状、颜色和纹理的花瓣、树叶还有趁手的石头。在心里勾勒出自己想要创造出的画面,仔细设计、排列、布局,小心翼翼地粘贴,再配上有节奏的“咚咚咚”将真实植物的纹理、形态和颜色印到特殊的拓板——白色口罩上,切实体验了植物拓印的过程。
3.3.3.5.    活动结束后,孩子们表示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表达了对植物拓印这种传统手工艺术的喜爱之情。实践团成员告诉孩子们,我国还有很多有趣且文化底蕴丰厚的非遗文化,但是当下面临着诸多窘境,如传承人逐渐老迈、原材料难寻、面向群众的机会少等问题。孩子们积极表示原意做非遗文化的传承人、传播者。
4.    问题与建议
4.1.    与时代脱轨,难以适应新时代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
4.1.1.    关于非遗,既要传承又要创新,
4.1.2.    创新非遗传承方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打印等,让非遗项目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提高其吸引力。
4.1.3.    跨界合作:非遗传承可以与现代艺术、时尚设计、影视产业等领域进行跨界合作,打造独特的非遗产品,吸引更多年轻一代的关注和参与。跨界融合与创新设计,将非遗元素与现代文化艺术设计等领域进行跨界融合,创造出新的艺术作品,文化产品或时尚潮流,保持非遗项目的活力与吸引力。
4.1.4.    举办活动与展览:定期举办非遗主题活动、展览和演出,让更多人了解、认识并参与非遗传承。
4.2.    无利可图,难以生存
4.2.1.    政策支持:政府应给予非遗传承者一定的经济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保障其基本生活,降低生存压力。
4.2.2.    市场开发:加强对非遗产品的市场开发,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售,提高非遗产品的市场价值。
4.2.3.    培训与教育:对非遗传承者进行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和市场意识,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环境。
4.3.    后继无人。传承人是非遗保护的重要载体。但是部分非遗社会认可度、职业传承的参与热情不高,还有一些传承门槛较高,比如传男不传女、不外传等。这导致非遗面临着传承断裂、后续乏人的问题相当严重。
4.3.1.    教育普及:将非遗知识纳入学校课程,让孩子们从小了解和接触非遗文化,培养他们对非遗的兴趣和传承意识。
4.3.2.    激励机制:设立非遗传承奖学金、奖励制度,鼓励年轻人投身非遗传承事业。
4.3.3.    师徒传承:鼓励非遗传承者招收学徒,通过师徒制传承非遗技艺,确保非遗文化后继有人。
5.    实践总结
5.1.    艾德莱斯丝绸等一系列非遗,在一定区域内得到了宣传,让大众了解了其辉煌的过去,丰厚的历史底蕴以及眼下真实的处境,有利于非遗本身的存活、传承和弘扬。
5.2.    孩子们在思考、敲打、拓染的过程中实现了美的启蒙,体验了动手的乐趣,有了对非遗文化的初步认识并产生兴趣,在心里种下了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种子。
5.3.    实践团队同样在这次活动中收获颇丰。活动准备工作让实践队成员更多的了解了我国非遗文化,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了社会实践、团队协作、组织领导等各方面能力。深刻理解了这类社会实践活动对于身处窘境的非遗文化的存活和传播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切实提高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5.4.    保护与传承非遗项目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实践团队呼吁大家积极参与,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并为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努日阿米乃木·艾尔肯.谈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 学术期刊, 2021,(7)
[2]刘徽.新疆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研究[J].学术期刊,2022,(3)
[3]孙煜东.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工艺类照片的拍摄[J]. 学术期刊, 2022,(4)

 
作者:胡永信 来源:塔里木大学 胡永信
  • 非遗薪火相传——美育沁润童心
  • 本文介绍了塔里木大学团队在新疆阿拉尔市、阿图什市和幸福街道办事处吾斯塘路社区开展的非遗进社区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通过实地调
  • 09-05
  • 海洋与我们的母亲河,小黑山岛调研之旅
  • 以山楂为眼窥探乡村振兴之秘
  • 一行八人,历时十天,辗转三地,感悟万千。这是一场与山楂的邂逅之旅,也是一场精神文化的洗礼,更是一次看见世界另一面的契机——乡村
  • 09-04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