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的决策部署。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指示精神,西北大学文学院“叹为观‘纸’”护卫队前往贵州丹寨县石桥村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前期调研、实践体验、文章推送等方式宣传石桥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造纸,做好对非遗技艺的保护和宣传,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西大学子的一份力量。
引言
石桥村,位于丹寨县北部,是进出丹寨县的北大门,四面群山环绕,山青水秀,景色宜人。山无树不清,岩无洞不奇,谷无水不秀,石无文不美。人们傍水而居,因有两座天生石桥而取名为石桥村。石桥村的古法造纸工艺制作古老、工序徒手操作,享誉国内外。现在,石桥古法造纸已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石桥村被省文化厅命名为“中国古法造纸艺术之乡”;同时也被称为“中国国纸之乡”。
(美丽的石桥村)
非遗技艺 古法造纸7月23日,叹为观“纸”全体成员进行实地调研,在造纸社老师及村民的讲述下,揭开了石桥村古法造纸的神秘面纱。
一千多年以前,一群外乡人逃难来到石桥村,他们将当地的构树皮结合古代中原的造纸术创造出了皮纸。皮纸只用构树皮作为原材料,而构树皮富含纤维,所以石桥村制作的白皮纸极具韧性,可作为包装用纸、装饰用纸等。因此石桥村家家都会造纸,他们靠着古法造纸维持生计,古法造纸也因他们得到传承。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村里的年轻人纷纷离开村子,古法造纸的处境愈发艰难,1989年起,石桥古法造纸的传承人王兴武不止步于前人留下的白皮纸,创制生产了彩色纸,在石桥传统的造纸技艺的基础上,在抄纸的纸浆水中加入天然矿物质颜料,在抄好的湿纸上加入野生的花草作为装饰形成独具特色的“花草纸”。
(花草纸)
他并不止步于此,仍不断坚持尝试改进石桥村的造纸工艺,在贵州大学徐衡老师的介绍下,王兴武老师请来了中央美院兼荣宝斋教授岳黔山做生产古籍修复图书修复用纸的技术指导。他组织农户成立了丹寨县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工人的共同努力下,生产出了古籍图书专用修复纸,这种纸被命名为:“迎春纸”。迎春纸薄如蝉翼,韧性极好,能够长时间保存。
(薄如蝉翼的迎春纸)
石桥村的制纸成品由过去的单一的白皮纸拓展出彩色纸。目前主要有白皮纸和彩色纸两大类型。而彩色纸又衍生出云龙纸、皱褶纸、凹凸纸、压平纸、花草纸、麻丝纸等六大系列产品。
同时由于石桥村古法造纸的纹理和质感都非常独特,因此它可以用来制作各种工艺品。
(利用古法造纸技艺制作的工艺品)
实践体验 花草纸的制作7月24日上午,护卫队全体成员前往石桥新街纸会唱歌研学基地体验古法造纸——“花草纸”的制作。
(纸会唱歌研学基地)
在古法造纸技艺传承的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通过采摘花草,抄纸,压花,烘干等步骤一起制作了一张花草纸。
制作花草纸之前需要准备质地比较软的花和草,成员们在院子里找寻了许久。
(采摘花草)
制作花草纸的其中一步工序是抄纸,抄纸时手要稳才能使制作出来的纸张质地均匀。
(抄纸)
下一道工序是压花,在这道工序中要确保花瓣平铺在纸浆上。
(老师讲解压花的要点)
二次抄纸之后进行烘干就制作完成了一张花草纸。
传承古法造纸 任重而道远在前两天的调研和体验中,团队全体成员了解到了石桥村古法造纸的发展历史,也体会到了制作花草纸的乐趣。石桥村古法造纸的传承人不断尝试打破目前古法造纸技艺所面临的困境,他们将传统文化与潮流文化结合起来,发展新型的旅游模式,吸引更多的游客,给村里的年轻人提供更多工作岗位。作为西大学子,在了解到情况后,团队成员更坚定要为古法造纸的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文字|王欣怡 但红睿
图片|周义彬 侯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