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高校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能够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接触社会,进一步认识国情,加强爱国主义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创新理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的好平台。
一、实践目的为积极响应安徽省政府提出的“两强一增”计划和团委关于暑期高校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实践活动号召,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进步自己的能力,我们开展了以“蔬菜新种走下乡,栽培技术入田野”为主题的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体会快乐,在活动中我们汲取更多的知识,在活动中我们深进民心。希望通过此次实践活动能让团队同学利用所学知识,在服务社会实践中拓展自身素质,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同时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积极为人民、为社会服务,做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新时代青年,充分展现安农学子的风采。
二、实践准备为了更好地开展我们的暑期实践活动,完善实践调研工作的具体分配,7月1日,在队长的主持下,我们开展了一次动员大会。会上,队长再一次强调了每个队员的任务分配和实践注意事项。她说道:“我们三下乡实践中,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每个队员都一定要在团队的统一带领下行动,我们要带着学习和交流的心态走进和县。”同时,队长还带领我们简要学习了《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这本经典书籍。她提出,我们三下乡活动中不仅要勇于实践,敢于探索,更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殷切嘱托,将肯吃苦,肯奋斗的精神牢牢贯彻在我们的实践活动和学习心得之中。动员会后,大家也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及时地向队长提出了自己对于本次实践活动的困惑和问题。此次的动员会为我们的暑期实践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们的后续工作能够更加有序地开展。
三、实践内容
7月10日,实践团成员们一同来到了中国蔬菜之乡—和县。和县蔬菜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对实践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同时也向实践团成员们介绍了研究院的基本情况,让成员们对和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和县地处皖东, 东临长江,西傍巢湖, 土质肥沃,气候温和,农业生产条件优越,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菜园子。现如今,和县正在依托优势资源,借力现代科技,在产业兴旺上下功夫,不断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乡村振兴正在跑出“加速度”。尽管如此,和县的蔬菜种业项目发展仍然面临着“低、弱、大”的问题,严重制约了蔬菜种子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因此,实践团此次调研主要聚焦于如何助力和县蔬菜产业的发展,让蔬菜新种走下乡,栽培技术入田野。
实践团第一站来到了和县台湾农民创业园工业园育苗中心。近年来,和县台创园持续聚集科研要素资源,实现了现代生物技术、环境调控技术、施肥灌溉技术、信息管理技术贯穿种苗生产的全过程,创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和县蔬菜产业腾飞的主要动力来源。在参观辣椒幼苗培育区以及和园区工作人员的交流中,实践团进一步了解到了辣椒幼苗的生长习性、培育环境等一系列知识。园区内生长旺盛、抽苗整齐划一的辣椒苗也是和县蔬菜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缩影。随后,实践团还参观了和县辣椒大棚,大棚内随处可见辛勤工作的工人们。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才有了和县蔬菜产业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成员们不仅参观了大棚,还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进行了对不同品种辣椒的采收。大家撸起袖子,干劲十足,没过多久就完成了采收任务。经历了这些实践活动,实践团队员们切身地感受到了和县近年来的发展。如今的和县,无论是蔬菜种植规模、特色、科技含量,还是蔬菜加工、市场流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蔬菜产业已经成为了和县的一个特色产业、支柱产业,“蔬菜之乡”的美誉实至名归。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团走出和县辣椒大棚后,又来到了当地的高精尖实验室。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队员们对从大棚内采摘来的辣椒进行了性状检测。大家有序地分成了两个小组,每组各有四个成员。有的小伙伴负责拍照记录辣椒的品种名称,有的则负责对采摘来的不同品种辣椒进行测量。为了提高检测的准确度,大家在老师的带领下先是用直尺测量辣椒的长度,接着再用游标卡尺测量其宽度。测量的同时,另一批成员就负责对数据进行记录和整理。在大家的默契配合下,检测工作也顺利地完成了。
此外,实践团队员们还来到了和县的生产养殖厂。作为“蔬菜之乡”的和县,其养殖业发展势头也相当迅猛。和县位于安徽中部长江北岸,是全省最大的水禽生产基地县,畜牧业在全县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和县农业产业化三大支柱之一。和县畜牧业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发展迅速,2000年出栏生猪14.2万头,家禽1121万,肉蛋总产3.51万t,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达25.2% ,尤其是大棚养鸡和大棚养鸭发展较快, 形成了全县“三棚加一塘(大棚养鸭、大棚养鸡、大棚蔬菜、池塘养鱼),致富奔小康”的可喜局面。在与当地养殖大户的交流中,成员们了解到近年来和县有许多靠养殖走上致富路的农户们。如和县善厚镇陶店村“两委”班子的队伍里的一位女计生专干汤而利,她的丈夫吴云就是靠养虾成为了村里第一个脱贫致富的人。不仅如此,在吴云的身传言教下,不少贫困户也靠稻虾混养脱了贫。和县的乡村振兴事业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硕果累累、蒸蒸日上。
和县不仅有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的农业,还有底蕴深厚的红色基因。位于和县天门山的西梁山是“渡江战役第一枪”发生地。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在此拉开序幕,第三野战军九十师奉命攻打西梁山,与国民党一个团守军在此展开三天三夜的激烈战斗,我军270团团长、269团一营营长等一批指战员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峥嵘岁月长相忆,丰碑高矗慰忠魂。西梁山革命烈士纪念馆也是本次实践活动的最后一站。在苍松翠柏掩映中,革命烈士纪念碑巍然耸立,令人肃然起敬。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无数革命先烈们献出了他们的宝贵生命,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事业表现出的昂扬斗志、献身精神和不朽功勋,将会被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铭记在心。
四、实践感悟
“艰险知人生,实践长才干”。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锻炼自身素质, 提高实践能力的最好平台。通过此次暑期实践活动,队员们表示,作为安农学子应率先垂范,做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新时代青年。要努力学习革命先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爱国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助力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一份自己的青春力量。
五、实践总结
我们团队通过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深入“中国蔬菜之乡”——马鞍山市和县,以当地实际情况为基础,走进田间地头,利用团队成员多元化的专业知识,积极与当地的农民和政府沟通交流,通过实地勘察与采访,深入了解了和县蔬菜产业的发展状况,推广了蔬菜新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实现了让蔬菜新种走下乡,栽培技术入田野的实践目的。同时,我们也向当地的农户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等学习不少课堂外的知识,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了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注与理解,提高和展现了我们安农学子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希望我们此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为和县的蔬菜产业发展提供破局之道,助力和县蔬菜产业的蝶变,为中国的菜篮子工程贡献一份属于我们的青春力量,为我们的乡村振兴事业增添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