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团队位于广德市东亭乡
在指导老师和当地团委的带领下,前往广德东亭乡开展了调研活动,与当地政府接洽,了解当地基本情况,并在之后开展了明德折扇,唐氏竹编非遗手艺的学习,并了解体会在传统文化传播吸引下东亭乡文化旅游业发展情况,收获颇多,感触颇深。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和竭力传承的宝贵遗产。在这次暑期社会实践中,我们团队深入安徽省宣城市广德东亭乡,调研非遗产业发展现状和非物遗产对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认识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对国家、对我们的重要意义。
7月7日,在当地团委的带领下,实践团队逐一走访了东亭乡的青创电商直播基地、东亭湖、茶山、马场和竹海等地,全面了解了东亭乡的自然人文环境和文化旅游业整体发展状况。东亭乡盛产竹子,以竹为美,因竹而富,翠竹环绕,历史悠久,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当地发展了许多和竹相关的产业,尤其是折扇、竹编的文化创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笋相关食品。因此与竹相关产业发展十分旺盛。借助大量竹子形成风景浪漫、优美的竹海,以及自然形成的天然氧吧,吸引来大量优秀体育项目,比如说2017年,东亭乡跻身安徽省首批体育特色小镇,这个集骑马、骑自行车等运动为一体的小镇也被冠以“骑趣小镇”之名。同时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带来的精神文化内核促使折扇、竹编、笋相关行业形成了一定规模和影响力。通过实地考察,我们了解了东亭乡的自然人文环境和文化旅游业整体发展状况,也感受到了非遗产业对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图2:团队位于青创直播基地
7月8日,团队参观了东亭乡高峰村明德折扇制作工厂。在传承人王亚凌的指导下,我们亲身体验了折扇制作的过程。折扇制作的工序非常繁琐、精密,需要经历多个环节和专业师傅的精细打磨。这些工序包括扇骨包浆、扇边贴里、扇面裱糊等五十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由专门的师傅进行精细打磨,历经扇骨包浆,扇边贴里,扇面裱糊等五十多道工序,一把精致的明德折扇才能正式出厂销售。在这个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明德传统折扇制作的复杂性、细腻性以及作为工艺品的精密性,以及作为非物质文化的雅致。明德折扇作为国家级非遗文化遗产,通过六代传承人的努力,技艺越发精湛,并且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不仅仅提高产量也同时保证工艺品的质量,为明德竹扇注入新的活力。更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中提供超50万把明德竹扇作为伴手礼,将中国非物质文化明德竹扇展现给世界。通过这次参观,我们不仅了解了折扇制作的流程,还对非遗传承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德折扇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六代手艺人的传承,技艺日益精湛,将古典技法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其产品设计先后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制扇名家企业”“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文化重点出口企业”、“安徽老字号”等荣誉。
图3:实践团队位于明德折扇展馆
图4:实践团队学习明德折扇制作工艺
7月9日,实践团队参观了广德唐诗礼竹木工艺品有限公司,学习调研唐氏竹编。在传承人唐圣丽的带领下,我们了解到了唐氏竹编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状况。通过她的示范和指导,我们亲身体验了竹编的制作过程,学会了花箍和竹马的编织技艺。同时在工坊中体验到部分唐氏竹编物品的制作,手艺人用一根根篾条,一片片竹片,编织出篾条交错、竹片叠置,相互交错,彼此融合的竹工艺品、实用品。这种手工艺品编制过程中的技巧之多和过程极致细致,机器无法取代只能通过手艺人们的言传身教相互传承。在工坊中我们见识到很多手艺人虽然年龄已大,但编织时仍心灵手巧、干净利落。这次调研让我们深感非遗文化的珍贵和传承的艰辛。在传承人唐圣丽的介绍下,团队了解了唐氏竹编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状况。同时在工坊中见证了一根竹子如何变化为一条条篾条,一条条篾又如何在传承人的手中蜕变为一件件琳琅满目的工艺品,无不令团队成员感慨万千。随后,在唐圣丽的示范指导下,团队成员亲手学习、传承竹编的制作工艺。成员学习基础的的“挑三压一“技艺完成了竹马的编织,并在唐圣丽指导下完成一串花箍的编织。
图5:团队成员学习竹编的制作技艺
通过这次实践,我们不仅收获了知识和经验,更加深入认识到非遗文化的重要性。非遗传承是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推动力。非遗产业不仅具有经济效益,更能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和品味独特的文化内涵,为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在未来,我们将积极宣传和传承非遗文化,努力推动非遗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为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我们也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加强对非遗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提高我们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传承意识。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非遗文化的瑰宝将得以传承并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首先,明德折扇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六代手艺人的传承,将古典技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呈现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一传统工艺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折扇制作工坊的兴起,还促进了相关产品设计与销售的发展。明德折扇所获得的荣誉和认可,进一步提升了该地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参观、购买和体验,推动了当地的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其次,唐氏竹编作为省级非遗项目,通过传承人的努力和专业技艺,展示了竹编工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结合与创新。团队对唐氏竹编的学习调研过程中,亲身体验了竹编的制作工艺,并对其历史文化和发展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种体验式的参与不仅丰富了非遗文化的传承方式,也激发了团队成员对于非遗文化的兴趣和认同,进一步推动了当地非遗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非遗文化产业在东亭乡的发展对于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具有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基于对实践调研情况的思考与建议,以下是针对进一步促进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政府支持:加大对非遗项目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更多鼓励非遗从业者进行技艺传承、创新与产品开发,并提供更多的培训和交流机会。
产业联动:在旅游景点设立非遗展示区域、举办非遗工艺体验活动等方式,吸引游客参观和购买非遗产品,提升当地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使非遗文化产业可以与当地的旅游产业形成良好的联动关系。
文化推广:通过更多有效的宣传和推广,提高非遗文化产业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文化节庆活动等途径,积极宣传非遗项目的独特价值和魅力,吸引更多青年了解和参与。
教育培训:加强对非遗文化的教育与培训工作,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人和从业者。可以更多地学校设置非遗相关课程,组织技艺传承培训班等方式,为非遗文化的长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人才支持。
品质提升: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和创新,提升非遗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通过设计改良、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等手段,打造具有独特风格和高品质的非遗产品,吸引更多消费者和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