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300 份问卷+10 场访谈:浙金院“非遗薪创 智富山海”团队解码乐清非遗的“传承现状”

    发布时间:2025-09-12 阅读:
    来源:浙金院“非遗薪创 智富山海”实践团
近日,“非遗薪创 智富山海” 社会实践团队结束了在浙江乐清的非遗调研之旅。为期 7 天的实践中,团队围绕当地五项国家级非遗及五项省市级非遗展开深度调研,累计回收有效问卷312份,完成10场非遗传承人专访,用数据与故事交织的方式,解码乐清非遗的传承现状与未来可能。

问卷数据:认知度与参与度的 “温差”

“您能说出乐清非遗的‘五朵金花’吗?” 在面向当地居民与游客的问卷中,这一问题的答案呈现出明显分层:68% 的中老年人能准确列举黄杨木雕、细纹刻纸等传统项目,而 30 岁以下群体的正确率仅为 32%。经过团队分析:“这说明非遗在老一辈中仍有深厚根基,但年轻群体的认知存在断层。”
另一组数据则显露出希望:当被问及 “是否愿意参与非遗体验活动”时,75% 的年轻人选择 “是”,其中“国潮风非遗文创”“短视频直播教学” 成为最受期待的形式。“年轻人并非对非遗无感,而是需要更贴近他们生活的打开方式。” 团队成员总结道。
问卷还显示,非遗的“市场化认知”存在偏差:43% 的受访者认为非遗“应保持纯粹性,不应过度商业化”,但同时有 57% 的人表示 “愿意购买非遗文创产品”。这种矛盾背后,折射出大众对 “非遗保护与商业发展平衡”的困惑。

传承人访谈:守正与创新的 “博弈”

“刻刀磨秃了 300 多把,才敢说懂‘劈雕’。” 黄杨木雕传承人吴尧辉在访谈中,摩挲着手中的刻刀感慨。这是团队记录的第三场访谈,老匠人对技艺的敬畏,成为 “守正” 的生动注脚。
而在创新层面,不同传承人给出了多元答案:细纹刻纸传承人周是一将抗疫场景刻入纸间,“让年轻人从熟悉的故事里看见非遗”;蓝夹缬传承人陈献武把传统纹样印在帆布包上,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首饰龙传承人林顺奎尝试用 3D 打印技术制作微型龙身,“科技能让复杂工艺更易传播”。
但传承人的困境同样尖锐:“年轻人耐不住性子。” 龙档传承人黄北坦言,学习龙档雕刻需 5 年以上功底,目前工坊 30 岁以下学徒仅占 15%。资金也是难题,蓝夹缬传承人透露,一套传统染具成本近万元,“没有政策扶持,小作坊很难坚持”。

调研启示:非遗传承的 “破局点”

一是 “青年桥” 搭建。针对年轻群体认知不足但参与意愿高的特点,可推动 “非遗 + 高校” 合作,开设实践课程;利用短视频平台,由传承人拍摄 “技艺小课堂”,用 “15 秒学会一个刻纸纹样” 等轻量化内容吸引关注。
二是 “商业度” 平衡。问卷显示,大众能接受 “适度商业化”,关键在于 “文化内核不变”。如黄杨木雕可推出 “迷你摆件” 等平价文创,既降低消费门槛,又保留雕刻精髓;龙档可开发非遗主题研学路线,让 “观赏” 变为 “体验”。
三是 “政策链” 细化。传承人普遍期待 “精准扶持”:对老匠人,需补贴技艺传承费用;对年轻传承人,可提供电商运营培训;对非遗工坊,可搭建跨界合作平台(如与服装品牌联名)。
“300 份问卷是大众的声音,10 场访谈是传承人的心声。” 团队在总结报告中写道,“非遗传承不是单向的‘保护’,而是双向的‘对话’—— 让传统读懂时代,让时代拥抱传统。” 此次调研,不仅为乐清非遗提供了数据参考,更让 “非遗薪创 智富山海” 团队坚定了信念:青年力量介入非遗,既要做技艺的记录者,更要做传承的催化剂。
实践报告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