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历史的温度:在郑州博物馆感悟华夏文明
触摸历史的温度:在郑州博物馆感悟华夏文明
多彩大学生网9月1日电(通讯员李大一)7月1日,河南工业大学学生研学团走进郑州博物馆。这座承载中原厚重历史的殿堂里,一件件文物如同静默的讲述者,让学子们在凝视与沉思中,触摸到华夏文明绵延不绝的温度。
展厅内,庄重的氛围悄然弥漫开来。在庄严的青铜器皿前,队员们伫立良久。青铜独有的沉郁光泽裹挟着斑驳痕迹,将商代的威严缓缓铺陈开来。指尖轻触冰凉的展柜玻璃,鼎身繁复的兽面纹饰在灯光下流转,恍惚之间,仿佛有熔铸时铜水奔涌的炽热扑面而来,古老的祭祀乐声在耳畔隐隐回荡。鼎腹深处未经刻意清理的铜锈,是时间写下的注解——这尊重器早已超越其实用价值,是远古信仰的凝结,是权力象征的具象化,更叩问着关于永恒的命题。
图为队员在参观青铜编钟。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李大一摄
在古陶器展区内,当人们的目光缓缓扫过那些陈列的展品,新石器时代的陶罐、陶钵便映入眼帘。它们静静地伫立在展台上,凭借其质朴而独特的造型,仿佛是一把把神秘的钥匙,为我们勾勒出先民生活那若隐若现的脉络。每一件陶罐、陶钵都像是一位沉默的历史讲述者,等待着有心人去倾听它们背后的故事。
队员怀着强烈的好奇心,缓缓俯身,将目光紧紧聚焦在彩陶盆上,仔细端详着。在柔和的灯光照耀下,盆内壁细密交错的刮痕清晰可辨。这些刮痕看似微不足道,却像是一本本无字的史书,记录着数千年前的点点滴滴。那是先民们日复一日使用它盛放食物、刮取残留物所留下的印记,每一道刮痕都承载着岁月的沧桑,仿佛在轻声诉说着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日子。
这些看似简单的陶器,不仅仅是一件件实用的物品,更是先民们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它们曾经盛满了维系生命的谷物,那一粒粒饱满的谷物,是先民们辛勤劳作的收获,是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希望。它们也承载过滋养岁月的清泉,那清澈的泉水,流淌着生命的活力,滋润着先民们的心田。
器物虽无声,却凭借其表面的肌理与磨损,如同一位深沉的老者,默默地诉说着远古时期的日常景象。那斑驳的痕迹,是时光的刻刀留下的杰作,每一处都蕴含着故事。它们传递着人类生存最本真的智慧与坚韧,让我们在触摸这些古老器物的同时,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与远古的先民们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感受到了他们在艰难环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图为陶器藏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李大一摄
转到复原的古代市井场景,一队骆驼商旅塑像瞬间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如夕阳般的灯光为场景染上暖色调,队员们放轻脚步,端详着商人脸上被“风沙”刻出的深深皱纹,骆驼眼中藏着的疲惫与温顺——这并非静态的陈列,而是历史上无数为生计奔波的个体的缩影。
凝视之际,丝绸之路上悠远的驼铃声仿佛在耳畔起伏,风沙扑面的粗粝感仿佛触手可及,商旅们对水源与绿洲的渴望,也随之涌上心头。这条古老商道,流通的何止是丝绸香料,更承载着平凡生命为沟通世界付出的汗水、勇气与乡愁。
图为馆中复刻的古代场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李大一摄
从青铜礼器的庄重到瓷器的雅致,从甲骨文的神秘符号到汉画像砖上跃动的舞姿,队员们的脚步与思绪,渐渐融入这片土地的历史节奏之中。展柜中的文物不再遥远,它们表面的锈蚀、裂痕、剥落的釉彩,都是先民留下的密码。贴近观察一个陶罐的细微裂痕,仿佛能看见数千年前失手的瞬间,那份穿越时空的遗憾清晰可感。宏大的历史叙事,正因附着在这些带着岁月痕迹的具体遗存之上,才拥有了可触摸的温度与直抵人心的力量。
指尖离开玻璃的刹那,古老的纹饰、斑驳的色彩、无声的印记已深深烙印在脑海之中。对河南工业大学的学子们而言,这场研学之旅不止是知识的汲取,更是一次心灵的触碰、一场与过往的跨时空对话。历史从不是教科书上的抽象概念,它藏在青铜器的蚀痕里,凝在陶器的裂纹中,回荡在丝路的驼铃声里。理解历史,或许不在于寻得所有答案,而在于学会在沉默的器物前驻足,于时间的尘埃里,读懂那些曾鲜活存在的生活温度、生存智慧与生命韧性。这一次触摸,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华夏文明强劲的生命律动——无论走向何方,我们的根,始终深植在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
通讯员李大一
实践报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