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文化润疆谱新篇,同心共筑中国梦——厦大学子新疆行:在田野与课堂间书写同心筑梦篇章

    发布时间:2025-08-14 阅读:
    来源:厦门大学“育梦为疆 共绘童心”社会实践队
  2025年7月,厦门大学“育梦为疆 共绘童心”社会实践队奔赴新疆喀什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主题墙绘、美育课堂、产业走访、入户调研等方式,把青春力量注入民族团结进步和乡村振兴的一线实践,在辽阔边疆书写出了动人的青春篇章。
  
  (图1实践队于喀什调研合照)
  
  一、田野对话:在“好日子”里触摸“中国梦”的温度
  
  (图2实践队成员李炳奂正在对村民进行采访)
  
  为了解乡村振兴战略下边疆村落的真实变迁,实践队一行来到英尤木提村,深入居民家中进行访谈交流。当通过翻译问起近十年的生活变迁时,村民阿力木·吾麦尔大叔眼中闪烁着光芒,激动地比划着:“脚下的土路变成了宽敞的柏油路,晚上村里亮起了太阳能路灯,以前的土坯房也变成了崭新的安居富民房!”。这些带着泥土气息和生活温度的朴实话语,让“乡村振兴”和“中国梦”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大叔眼中实实在在的光和心中稳稳的幸福。“以前我们只在新闻里看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今天坐在这里,才真正触摸到了它的肌理和温度,”实践队员李炳奂在笔记中写道。
  
  二、美育深耕:用艺术种子点亮边疆家园
  
  (图3实践队员在布艺拼贴课上教当地的小孩)
  
  这份带着温度的感动,化作了实践队将美育种子播撒在边疆大地的坚定决心。团队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核心,精心设计了“纸板乐器、布艺拼贴、盘子画、传统剪纸”四堂体验课。他们将课程浓缩为一句响亮的主题——“用双手剪贴中国梦,用和声奏响一家亲”,旨在让孩子们在动手创作的乐趣中,潜移默化地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
  (图4绘画课上孩子画下的中国梦)
  
  美育的成果不仅呈现在课堂,更绽放在村庄的公共空间里。在英尤木提村村民活动中心,“童心绘家乡”作品展顺利揭幕,孩子们创作的石榴纸雕与“连心盘”交相辉映,成为连通家校、汇聚民心的新纽带。与此同时,一幅由实践队与当地学生携手绘制的《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墙画也在社区中心徐徐展开。画面以象征56个民族紧密团结的石榴为主体,不仅美化了村容村貌,更成为一个沉浸式的民族团结教育载体,让青春播撒的美育种子在边疆大地持续萌发。
  
  三、薪火相传:在深度探访中感悟援疆精神与青春使命
  
  (图5 实践队员们正在聆听银龄教授讲述教学经历)
  
  此次实践不仅是青春的历练,更是一场精神的寻根与传承。与援疆教师座谈时,两位“银龄”教授的故事让队员们深受触动:化学化工学院黄传敬教授不满足于“简单授课”,正着手筹建科研平台,笃定要“把论文写在边疆大地上”,以填补当地科研空白;生命科学学院刘润忠教授将三十年的宝贵经验倾囊相授,反复强调:“援疆不是输血,而是要帮助这里培育自身的‘造血能力’。”
  
  (图6实践队成员在喀什大学思政教育基地参观学习)
  
  为了更立体地认知这份“教育戍边”精神背后的土地,实践队还走访了喀什大学的思政教育基地、黄胄艺术研究院和自然资源博物馆。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喀什篇章,到充满民族风情的艺术作品,再到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这些探访让队员们对喀什的文化底蕴与发展成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前辈们的“银发智慧”与这片土地的深厚底蕴,共同点燃了队员们的“青春创意”。
  
  四、薪火相传:从“银发智慧”到“青春接力”的新篇章
  
  座谈会后,厦门大学创意与创新学院的师生们明确了接力的方向:将依托新聘任的合作导师,与喀什大学共同推动设计课程改革,系统性地将新疆的文化元素融入教学;未来还将组织“非遗进课堂”、“乡土IP创研”等一系列活动,计划用“数字赋能+设计驱动”的模式,为边疆的教育沃土输送新的养分。这正是厦大学子们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国梦,让专业所学深植西部大地的生动实践。
  
  (图7实践队成员在英吾斯坦乡英尤木提村的田垄上)
  
  “实践队员张芷瑄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当村民口中的‘好日子’成为‘中国梦’最生动的注脚,当孩子们的画笔成为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纽带,当‘银发’教授的坚守成为我们‘青丝’一代前行的灯塔时,我才真正读懂,青春最美的模样,就是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同频共振。”
  
  从入户访谈的田野对话,到美育课堂的童心共绘,再到援疆座谈的精神传承,我们跨越的不仅是地理的距离,更是从课本到现实的认知鸿沟,”带队老师王吉峰在总结中说道,“我们欣喜地看到,‘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这些宏大叙事,在实践中化为了同学们眼中具象的感动和肩上自觉的担当,这正是‘行走的思政课’的真谛所在。”
实践报告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