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南京审计大学“长青藤”小分队:调研智慧养老,铸就民生温度

    发布时间:2025-08-14 阅读:
    来源:南京审计大学国际学院陈静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问题愈发突出。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指出,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借助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索智慧养老等创新模式,推动养老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成为应对老龄化社会问题的重要举措。
  “长青藤”社会实践团队敏锐洞察这一社会需求,赴苏州多家养老院进行调研,通过实地考察智能设备运行、问卷调查老年群体需求、访谈管理人员及专家,从技术应用、服务创新、管理优化等维度,系统分析智慧养老现状及痛点,探索适老化改造、医养结合、数据安全等突破路径,为构建更完善的数字养老服务体系提供实践依据。
  昆山市智慧养老新模式:数字化转型与区域协同发展实践
  作为长三角地区老龄化程度突出的县域代表,昆山市近年来积极探索"智慧养老"创新路径。"长青藤"社会实践团队通过实地调研,系统考察了当地养老服务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成效与发展挑战。
  以玉诚护理院为代表的先行机构,已全面部署清雷科技数字医养解决方案,该体系具有贝加安智慧养老平台、可视化触控中心和毫米波雷达监测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长者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的24小时动态监测。然而,在走访尊容颐养院、市福利院等传统机构时,团队发现其数字化应用仍停留在基础信息化阶段,反映出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现状。
  城西地区依托西部医疗中心和政务服务中心西区,构建了医养服务集聚区,实现医疗资源与养老设施的紧密衔接。同时,针对偏远地区的服务需求,昆山创新推出"医养联合体"模式,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转诊通道等方式,将三甲医院的优质资源下沉至社区养老机构。以张浦镇养老院为例,其与昆山市中医院建立的远程会诊系统,使老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专家诊疗服务。
  苏康养·海峡康养人才培训基地和昆山市智慧养老服务中心这两个数字化综合性平台为养老行业输送新质养老人才。
  苏州"虚拟养老院"创新实践:科技与人文融合的智慧养老新模式
  姑苏区"虚拟养老院"智慧平台展现了科技赋能的显著成效。这一政府主导建设的服务平台已覆盖2.3万居家老人,整合了智能监测手表、紧急呼叫装置等终端设备,提供从健康监测到生活照料的全方位服务。数据显示,该平台将服务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同时降低机构养老压力30%。团队成员亲身体验后表示:"这些设备操作简单,却能显著提升老人的安全感。"
  在高端养老社区康养之家·吴园,团队观察到数字化与传统文化的创新融合。该社区以苏州园林为设计灵感,将触屏电脑可视化中心等智能设备与传统建筑元素有机结合,既保留了文化底蕴,又实现了服务升级。
  吴江区永鼎护理院走访期间,在与一位听力衰退的退休教授交流时,尽管沟通存在困难,但老人眼中的喜悦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再先进的科技也无法替代亲情陪伴。"护理院负责人表示,他们在推进数字化的同时,始终坚持保留传统服务中的人文温度。
  苏州智慧养老开创"科技+人文"新模式:以虚拟养老院提升服务效能,同时坚守人文关怀内核,为全国养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示范样本。
  苏州市与苏州昆山市的对比研究:联动发展促进养老数字化产业
  昆山与苏州智慧养老模式对比研究揭示出区域差异化发展路径。作为县域代表,昆山采取"小而精"的发展策略,重点推进机构养老数字化改造,创新"医养区域协同"模式,通过远程会诊等方式实现医疗资源下沉,但其数字化覆盖率仅30%,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相比之下,苏州主城区构建了"大而全"的服务网络,虚拟养老院平台已覆盖2.3万老人,形成规模化运营优势,其挑战主要在于如何平衡科技应用与人文关怀。
  两地的实践形成梯度发展格局:昆山着力解决基础覆盖问题,其低成本解决方案适合中小城市借鉴;苏州则探索品质提升路径,为发达地区提供示范。值得关注的是,两地共同验证了"科技赋能、人文为本"的发展理念。未来应加强市县联动,将昆山的区域协同经验与苏州的平台技术优势相结合,共同打造长三角智慧养老示范区,为全国养老体系建设提供多元化发展样本。这种差异化发展路径充分考虑了区域实际,对各地智慧养老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实践报告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