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流淌千年的运河,一座深藏底蕴的古镇,一群追寻文脉的青年,在这个夏天碰撞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火花。
夏日的丰惠古镇,碧水蜿蜒穿城而过,青石板路上回响着历史的足音。近日,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千年运河,丰惠寻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绍兴市上虞区丰惠镇北门居委,开展 “浙东运河滨水空间与传统文化保护” 专题调研。
在暑期实践的过程中,青年学子们以脚步丈量运河遗产,用专业视角探寻水岸共生的文化密码。
千年动脉:丰惠段运河的历史回响 作为浙东运河的关键节点,丰惠段自古便是连接曹娥江与姚江的黄金水道,见证了自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起上虞县城千年的繁荣变迁。南宋时期,这里“航瓯船闽,浮鄞达吴”的盛景,成就了丰惠“浙东第一古镇”的美誉。运河不仅输送货物,更承载着南北文化交融的厚重历史,滋养了独特的江南水乡文明基因。
现代风貌:北门居委滨水空间的现状图景 步入北门居委辖区,滨水空间呈现现代化更新后的基本格局。沿河带状绿地贯穿社区,仿古风格的多层建筑群临水而立,马头墙与坡屋顶的轮廓勾勒出传统意象。在实际使用中,滨水空间呈现出差异化状态:
北岸公园段成为主要活力区域:铺设透水砖的步道迎接日常锻炼的居民,树荫下的休憩区常见老人对弈闲聊,傍晚时分的公园广场有多场广场舞。
南岸步道区则略显冷清,部分路段存在杂草蔓延现象,个别区域因缺乏维护导致通行不畅,整体使用频率明显低于北岸。
当前滨水空间虽具备基本休闲功能,但在连续性、文化彰显度与设施维护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田野调查:青年视角下的运河现状 基于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当地百姓给出了不同的意见。在问卷建议中,他们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对于滨水建筑,进行分类保护和修缮,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合理更新内部功能;在生态环境方面,加强河道治理,引入生态净化技术,改善水质;同时,规划增多滨水步道、休闲广场等公共空间,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经过数天的调研,团队已完成岸线测绘、建筑风貌记录及居民需求分析等基础工作。采集的影像记录、空间数据及问卷分析结果,系统呈现了滨水空间现状与提升方向。这些实地调研成果,为后续滨水空间优化设计提供了数据支撑与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