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从中医角度谈预制菜 ——以“四气五味”“脾胃运化”与“天人相应”为核心的探讨

    发布时间:2025-08-13 阅读:
    来源:卢佳,安徽中医药大学
一、引言
预制菜经洗切、调味、熟化、速冻或真空等工艺后上市,可即配、即热、即食。中医强调“药食同源”,饮食不仅是能量来源,更是调和阴阳、长养正气的手段。本文尝试从中医视角剖析预制菜的利与弊,并提出可践行的健康策略。
二、中医饮食观核心概念
1.  四气五味:寒、热、温、凉四气与酸、苦、甘、辛、咸五味决定食物偏性,贵在平衡。
2.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升清降浊。若脾胃受损,百病由生。
3.  天人相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饮食应顺四时、择新鲜,以得天之“生气”。
三、预制菜的中医之利
(一)便捷护“脾气”——减少烦劳、节约心神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现代生活节奏快,过度操劳亦伤脾。预制菜免去买洗切配,减少劳倦思虑,对“劳倦伤脾”者(脑力工作者、产后、病后)有暂时护脾之效。
(二)标准化搭配——便于“辨证施膳”
部分品牌按营养学设计套餐,荤素比例、热量、盐油定量。对糖尿病、高血压等需“辨证施膳”的人群,可通过标签快速选择匹配体质的菜品,避免自行烹饪时“五味过极”。
(三)速冻锁鲜——保留部分“气”
现代速冻技术在-35 ℃以下瞬时锁鲜,可较大程度保留水溶性维生素及辛香气味,较传统反复加热的食堂大锅菜,其“辛散、芳香醒脾”之力损失更小。
四、预制菜的中医之弊
(一)失鲜失气,违逆“天人相应”
谷井文教授指出,预制菜保质期动辄百天,远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节律,缺乏“生气”。长期摄入“陈腐之气”,易致气机壅滞、精神不振。
(二)添加剂碍肝脾,导致“湿浊内生”
防腐剂、增稠剂等属“浊阴”之品。肝主疏泄,脾主运化,长期摄入则“肝郁乘脾”,表现为脘痞、纳呆、大便黏滞,甚则湿热蕴结,增加肿瘤风险。
(三)高油、高盐、高糖——“滋腻碍胃”
市售预制菜钠含量常>400 mg/100 g,脂肪>10 g/100 g。滋腻之品最易困脾生湿,久而聚痰生热,导致肥胖、消渴、眩晕等“富贵病”。
(四)二次加热——破坏“阴液”
维生素C、B族等多属“阴液”范畴,在二次加热中大量流失,易见口干、便秘、皮肤干燥等“阴虚”征象。
(五)品种单一、缺乏“五色入五脏”
绿叶蔬菜少,多为胡萝卜、土豆等“耐储根菜”,缺少青色养肝、赤色养心之品,久则五脏失养。
五、中医视角下的合理使用策略
(一)“三因制宜”
1.  因人:气虚质者可选低盐、低脂、高蛋白预制菜;湿热质者慎食。
2.  因时:冬季可偶尔使用温补类预制菜,夏季尤忌重口味、隔夜冷食。
3.  因地:南方湿热地区,宜选辛香醒脾、化湿类预制菜(如胡椒猪肚汤),忌麻辣、厚味。
(二)“加减调和”
1.  加:自备新鲜绿叶蔬菜 100–150 g,沸水冲焯后与预制菜同拌,可补“青色入肝”。
2.  减:将预制菜附赠调味包减量 1/3–1/2,或用温水略涮,减盐去腻。
3.  配:餐后饮生麦芽、陈皮、山楂煮水 200 mL,健脾助运,化解滋腻。
(三)“先辨后食”
建立个人体质辨识档案(舌象、脉象、症候),每月复盘。湿热、痰湿体质者限制每周≤2 次,阳虚者可稍放宽,但仍以新鲜自制为主。
六、结论
预制菜作为现代产物,其便捷性与标准化可在特定情境下“护脾”“省时”,但因其失鲜、添剂、滋腻之弊,长期、大量食用必损脾胃、碍气机、违逆天时。中医主张“以平为期”,倡导辨证取舍、因人制宜,通过“加减调和”及顺应四时的新鲜膳食,方能趋其利而避其害。
 
实践报告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