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青春足迹印二七:工大学子与一座塔的时空对话

    发布时间:2025-08-13 阅读:
    来源:河南工业大学F01W1721
 青春足迹印二七:工大学子与一座塔的时空对话
  中青网郑州7月1日电(通讯员徐东阳)为了充分激发青年一代的担当精神,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院)“寻找红色记忆”社会实践团的年轻学子们于2025年7月1日前往河南省郑州市二七纪念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通过参观二七纪念馆,汲取红色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肃穆的气息在踏入纪念堂的瞬间便包裹了每一个人。京汉铁路罢工工人群像凝固着百年前的呐喊,林祥谦、施洋等烈士的名字在讲解员沉静的叙述中,带着金属般的质感撞击着年轻的心房。没有喧哗,只有脚步轻轻移动的声音,以及手机镜头偶尔亮起时捕捉历史碎片的微光。泛黄的《京汉工人流血记》书页、锈迹斑斑的扁担簧机车配件、郑州工人夜校的逼真模型……每一件沉默的展品都在进行着无声的讲述。
  
  图为二七纪念塔展品柜。张文译 摄
  而触动最深处的,往往是不期而遇的微光。在展示二七惨案的展区,玻璃柜中静静躺着一块施洋烈士生前佩戴的旧式怀表,表盖内侧一张模糊的家人小像几乎难以辨认。此时,队伍中的一名队员停下脚步,久久伫立在展柜前。他望着照片,周围的喧嚣仿佛瞬间褪去,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冰冷的玻璃清晰地分隔开现实与历史两个世界,旁边展柜里一座老式时钟的指针恰好停在某个时刻,与泛黄的照片一同定格了那段岁月。队员们注意到他的专注,也纷纷围拢过来。大家静静看着照片,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穿越了百年时光。那份对家人的眷恋、对理想的坚持,并未因岁月流逝而淡化,反而如同穿透尘埃的光,依旧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这份不期然的凝视与触动,成了行程中最深刻的情感印记,无声地流淌在团队成员心间。
  历史的厚重感在攀登塔楼的过程中逐渐叠加,仿佛每上一层楼,肩上的历史分量就增添几分。当队员们历经艰辛,终于踏上塔顶的平台,他们凭栏而立,极目远眺,映入眼帘的是郑州这座现代化都市那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高楼大厦,街道上车流如织,熙熙攘攘,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而他们脚下所站的这片土地,曾经是这座城市的制高点,见证了无数岁月的变迁,如今却已被更为宏伟壮观的现代建筑群所温柔环抱,显得既古老又现代,交融出独特的城市韵味。展览的尾声部分,一幅新旧郑州的对比图静静地呈现在眼前,无需言语,它便无声地诉说着这座城市从古至今所经历的沧海桑田般的巨大变迁,让人在感慨之余,更添对这座城市未来发展的无限期待。一位队员轻声感慨:“烈士们倒下时,是否也曾梦想过这片土地未来的模样?我们今天看到的繁华,就是他们用生命投票选择的未来答案吧。”
  
  图为队员在参观电子屏。张旭鹏 摄
  在电子签名屏前,指尖划过,“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被郑重写下。这不再仅仅是口号,当亲历过那场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触摸过历史真实的肌理与温度后,这八个字有了沉甸甸的重量。塔下合影时,阳光打在年轻的脸庞上,朝气蓬勃。团队队员表示,站在二七塔前,大家才真切感受到课本上的“二七精神”变得具体可感。它并非只是“团结”“斗争”“奉献”等抽象词汇,更是林祥谦面对屠刀时的不屈气节,是施洋怀表中凝结的眷恋与决绝。作为未来的建设者,不仅要筑造坚固的建筑,更要传承好这份精神脊梁。
  
  图为队员在参观纪念馆。张文译 摄
  步出纪念塔,热浪重新裹挟而来。回望那座巍峨的双塔,它默然矗立在历史的坐标与现代的喧嚣之间。塔身上镌刻的不仅是过往的烽烟,更是一代代后来者仰望星空时汲取力量的源泉。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院)学子带走的是塔顶望见的城市天际线,是心中被英雄之火点燃的信念明灯。当青春与丰碑相遇,历史便不再是尘封的档案,而成为照亮前路的火把,无声地指引着他们,在建设家国的征途上,踏出属于自己的、坚实而光明的足迹。
  
实践报告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