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电(通讯员季旭 陈佳)为深入挖掘大运河江苏文化带的历史底蕴与民族团结进步故事,8月5日至6日,淮阴工学院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的“运河同心”实践队走进江苏省新沂市窑湾古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调研。这座因运河而兴的千年商埠,不仅见证了南北商贸的繁荣,更在历史长河中谱写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篇章。
清晨的窑湾,青石板路在薄雾中蜿蜒,明清风格的灰砖黛瓦倒映在运河支流的碧波里。实践队首日沿中宁街、西大街等历史街区展开走访。这座三面环水的古镇,曾是明清漕运枢纽,南来北往的商旅中不乏回族、满族等少数民族商人。通过查阅地方志,队员们发现,清代窑湾的商贸行会中,有不少来自西北、西南的少数民族商人,他们与汉族商人共同经营,形成了“五方杂处,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象。
图1实践队队员于古镇城楼前
在窑湾八大会馆中,讲解员向队员们展示了不同会馆的历史以及经贸情况,其中一张光绪年间的合伙文书,上面既有汉族商人的签名,也有回族商人的“经名”,他们共同投资漕运,风险共担、利润共享。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大运河不仅是经济动脉,更是民族团结的纽带。
图2队员参观窑湾八大会馆
实践活动的重头戏是对国家级非遗项目“窑湾甜油”的深度调研。6日清晨,队员们走进古镇中始终坚持古法酿造的“赵信隆酱园店”。赵信隆酱园店由镇江籍商人赵金鏖投资兴建,始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距今已有394年的历史,是窑湾“前店后坊”布局模式的典型代表之一,初建时拥有800余口缸,经营甜油、酱油、醋等产品。清末民国初年,酱园店在南京、镇江、扬州开设分店,甜油瓶贴有“伏酱秋油”商标。建筑南北四进院落,青砖小瓦楼房保存良好,门匾悬挂“黑酱自黑非墨染,甜油微甜是蜜香”对联。
刚踏入院落,浓郁的酱香便扑面而来,上百口陶缸在阳光下泛着黝黑的光泽。“甜油的制作技艺融合了南北饮食文化的智慧。”第五代传承人介绍,“它的主料是小麦,但发酵工艺借鉴了西北的‘曲酵法’,而‘三伏晒、三九抽’的工序则吸收了江南酱园的精华。”师傅的家族自清代起经营酱园,他的曾祖父曾与一位回族商人合作,改良了甜油的配方,使其风味更加醇厚。那时候,运河边的各族商人不仅做买卖,还互相学习技艺,甜油就是民族团结的‘滋味见证’。
图3队员实地观察甜油酱缸
每缸每天要翻动三次,夏季车间温度超40℃,但师傅说,他们的祖训是“做酱如做人,要经得起时间的沉淀”。这句话让队员们感触颇深——正如民族团结,需要一代代人的坚守与传承。
图4酱园店师傅向队员们介绍甜油
回族餐饮经营者马先生分享了他的故事:"我们家的牛肉汤老店,一直用窑湾甜油调味,很多游客专门来尝这一口‘运河味道’。"马先生还尝试将甜油融入清真美食,开发了"甜油牛肉锅贴",成为古镇的网红小吃。
图5实践队员于窑湾运河畔
“这次调研让我们看到,大运河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它的保护与传承也需要各族青年携手努力。”指导老师叶老师总结道。运河的流水千年不息,就像民族团结的故事,永远在续写新的篇章。
编辑:季旭
排版:季旭 陈佳
摄影:王柏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