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追寻红色足迹,感悟初心使命,7月8日至11日,成都大学易班工作站“踏凉山热土寻根,擎时代火炬担当”实践团深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革命老区,开展了一场沉浸式暑期红色教育实践活动。此行深化了实践团成员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坚定了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信念,立志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贡献青春力量。
踏寻历史荣光,感悟信仰之源 实践团首站走进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透过珍贵的文物史料,系统学习凉山彝族社会形态实现“一步跨千年”的伟大变革。馆内收藏的3400余件彝族文物,见证了从奴隶制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跨越。在彝海结盟纪念馆,刘伯承元帅与小叶丹歃血为盟的历史场景令同学们肃然起敬。“这不仅是红军长征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更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的光辉典范,”讲解员深情讲述,“‘彝海情深’的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随后,团队探访礼州会议旧址,置身于当年红军制定战略方针的简陋环境中,斑驳的作战地图和简朴的陈设无声诉说着革命先辈在危急关头的智慧与坚定,让同学们近距离触摸到信仰的力量源泉。
图为实践团成员一同观看红军长征纪录片。
触摸时代脉动,见证信仰伟力 走进凉山脱贫攻坚纪念馆,实践团成员们被深深震撼。一幅幅今昔对比的图片、一件件沾满泥土的实物、一组组翻天覆地的数据,全景式再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凉山人民决战深度贫困、实现千年梦想的人间奇迹。“从1956年民主改革彻底废除奴隶制到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凉山的沧桑巨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最生动、最有力的证明。”实践团成员感慨万分。这份写在凉山大地的“时代答卷”,让青年学子真切感受到信仰所催生的磅礴伟力,更激发了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使命担当。
图为实践团成员于凉山州脱贫攻坚展览馆合影。
传承文化薪火,熔铸信仰根基 在95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曲木史伍老师的西昌漆器工坊,千年“传男不传女”的禁忌已被打破。在这里女性匠人们执笔描绘黑、红、黄交织的彝族宇宙——三色象征崇火尚黑的族群信仰,亦是火把节的核心视觉符号。当古老纹样跃上首饰与茶具,“彝三彩”在当代焕发新生。在曲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实践团成员们尝试绘制传统纹样,沉浸于黑、红、黄三色交织的神秘艺术世界。一刀一刻的专注,一笔一画的虔诚,不仅让成员们领略了彝族工匠精益求精的坚守精神,更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厚底蕴与生生不息的活力。这份对文化根脉的守护与传承,为坚定文化自信、筑牢信仰根基提供了丰厚滋养。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曲木史伍老师留影。
青春印记:在历史与时代的交汇处淬炼信仰 此次凉山之行,是成大学子将青春足迹深深印刻在红色热土上的生动实践。他们在“历史荣光”中探寻初心密码,在“时代脉动”中感悟信仰伟力,在“文化薪火”中汲取精神滋养。凉山厚重的革命历史与蓬勃的发展现实,如同一堂沉浸式的“大思政课”,让同学们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将自觉赓续红色血脉,把实践感悟转化为矢志不渝的信仰和脚踏实地的行动,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