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为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非遗薪火,相约南通”实践团队走出校园,踏上了一场充满文化韵味的非遗探寻之旅——参观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此次活动旨在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拓宽文化视野,增强对非遗文化的认知与保护意识。
蓝白之间,穿越千年时光 南通蓝印花布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印染技艺和古朴典雅的图案闻名遐迩。一进入博物馆,实践队员们就被眼前色彩古朴、图案丰富的蓝印花布展品深深吸引,就像踏入了一个蓝白交织的梦幻世界。古朴的蓝,纯净的白,构成了一幅幅灵动而富有韵味的图案。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引导下,成员们了解到蓝印花布起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发展至明清时期已在民间广泛流传,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图为馆内陈列展品。季睿姝 供图
博物馆内,从蓝印花布的历史沿革到印染技艺,从蓝印花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应用到其蕴含的民俗文化内涵,讲解员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队员们了解到,蓝印花布最初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创造的印染艺术,它的图案大多取材于自然和生活,像寓意吉祥的花鸟鱼虫、充满生活气息的人物故事等,每一种图案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非遗科普区”,展板上的图文与实物对应,还原着蓝印花布的“成长轨迹”。队员们俯身观察“灰缬”技艺的工具:刻刀历经岁月摩挲,刀刃仍泛着冷光;柿漆调制的灰浆碗,沉淀着时光的包浆。大家都认真聆听,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现场学习氛围浓厚。
图为成员参观馆内。张亦舟 供图
指尖传承,体验匠心之美 为了更深入地体验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团队还特别安排了实践环节。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队员们小心翼翼的拿起刻刀,尝试在刻板上雕刻图案。看似简单的线条,在实际操作中却需要全神贯注,掌握好力度和角度。紧接着是上浆工序,将刻板与棉布紧密贴合,均匀地刷上防染浆,每一个动作都需要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就会影响最终的效果。染色环节更是充满了期待。当白布浸入染缸,经过一次次的浸染、氧化,原本洁白的布料逐渐被染上了深邃的蓝色。最后刮灰、清洗,随着灰浆的脱落,美丽的蓝印花图案一点点清晰地展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蓝印花布制作的繁琐与不易,也更加敬佩非遗传承人的匠心精神。
其中一位团队成员张亦舟兴奋地表示:“这次参观学习让我大开眼界,从一块普通的白布到一件精美的蓝印花布作品,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汗水,这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以及先辈们智慧和文化的结晶。通过亲手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非遗制作的不易,也更加珍惜和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次参观,让我对‘传承’有了新理解。”另一位团队成员陈诗琪感慨,“非遗不是摆在玻璃柜里的展品,而是需要年轻血液去激活的文化基因”。
文化赋能,共筑传承之路
图为成员合照。奚一璀 供图
这次参观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的活动,对“非遗薪火,相约南通”实践团队来说,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文化体验。它不仅让队员们拓宽了视野、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在每位成员心中种下了一颗传承与保护非遗的种子。同时非遗传承也迫在眉睫,团队期待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到非遗传承的队伍中来,让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通讯员 奚一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