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绞胎承古韵 瓷脉焕新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21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7月9日,河南理工大学物电学院“绞胎承古韵 瓷脉焕新生”瓷脉薪火非遗实践队来到了焦作金谷轩绞胎瓷博物馆,开展了非遗文化遗产绞胎瓷的参观和宣传工作。
     焦作金谷轩绞胎瓷博物馆位于山阳区人民路新丰二街怀庆药都,占地约2500平方米,共分为5层。第一层主要介绍绞胎瓷的起源和历史文化;第二层是精品展示区;第三层是绞胎瓷工程研究中心大厅;第四层是工程设计中心;第五层是制作体验厅,主要环绕烧制工艺,制作工艺来展演。
     此次博物馆之行,由王小玲老师为我们进行专业的讲解。她用绘声绘色的语言,从绞胎瓷的历史文化讲述到绞胎瓷的制作工艺。所谓绞胎,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泥绞在一起,通过手工编织出花纹来装饰瓷坯,技法不同,泥坯绞揉方式不同,形成的花纹也不同,所以也被叫做“编织出来的瓷器”。其花纹表里如一,内外相通,且“一胎一面、不可复制”,每个烧制出来的绞胎瓷都独一无二。绞胎瓷也被称为“君子瓷”、“搅胎瓷”、“透花瓷”,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了历史的变迁,至今仍熠熠生辉。
     展厅中展示了绞胎瓷匠人的精美作品。绞胎瓷代表传承人柴战柱老师的《中华龙》,它引用了汉代出土的龙造型,形似如意,如翠如玉。《美丽家园》,其由十种釉色入泥层,百种纹路由胎生,千度火焰治瓷韵,万种情怀在其中,其外形似鸟巢,又似无数双手托起地球,共筑美好家园,又似初春没有长出的树干等待春天的到来,寓意着对低碳生活的向往,对美好家园的憧憬。其他展品也是各具特色、精美绝伦,如绘古喻今的《丝绸之路》;有象征着56个中华民族的56片龙鳞组成的《百年盛世筑梦局》;被选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美术》课本的《花器》、《硕果》等等。它们既继承了绞胎瓷表里如一的君子特点,又与当今的优秀文化融合在一起,大胆创新,共同促进了绞胎瓷的发展,使年轻人从中体会中华美学。
     千年之前,“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当阳峪窑火衰退,至元代绝迹,绞胎瓷工艺也由此失传而被世人忘却;千年之后,绞胎工艺被重新挖掘,手艺人们对遗留绞胎瓷苦心孤诣的研究,让绞胎瓷得以重焕生机。在老一辈的坚守下,年轻一辈的赓续中,当阳峪的瓷土再次“绽放”。“绞胎承古韵 瓷脉焕新生”瓷脉薪火非遗实践队也会帮助它“绽放”在全国各地,“绽放”得多姿多彩,“绽放”不一样的光彩。
作者:张孟凡 姬祥旭 来源:绞胎承古韵 瓷脉焕新生—瓷脉薪火非遗实践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探秘生灵世界,童行科学之夏——丽水学院“自然童行”基于自然教育的儿童科学探究观调研团队开展
  • 盐碱土上的星芒,青春智慧点亮土地的重生之路
  • 践行计划 |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师生赴深圳重点单位开展社会实践——探访大国工程,锻造行业匠心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