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年视角看见绿色中国的未来可能
在江苏某高校的实验室,我见到了一个由学生组成的“零碳团队”。他们研发的“校园碳足迹计算器”小程序,能通过记录学生的出行、饮食、消费数据,自动生成个人碳排放量,并给出减排建议。“刚开始只是课程作业,没想到在校园里火了。”团队负责人小林说,“现在大家会比谁的碳积分低,骑自行车上课的人多了,食堂的‘光盘行动’也更自觉了。”更意外的是,这个小程序被当地社区看中,正在修改后向居民推广。这件事让我明白:青年的环保参与,自带“轻量化”“趣味化”的特点,我们擅长用技术和创意降低环保的门槛,让绿色生活变得可感、可及。
这种创意在乡村同样能生根发芽。在湖南某留守儿童较多的村庄,我们遇到了“绿芽计划”的志愿者小周。她和同学们利用假期教孩子们用废旧塑料瓶制作花盆、用秸秆编手工艺品,既解决了垃圾乱扔的问题,又培养了孩子们的环保意识。“有个孩子把自己做的塑料瓶花盆送给在外打工的妈妈,视频里妈妈哭了,说‘孩子长大了,还懂得心疼地球了’。”小周的讲述让我动容——环保教育从来不是枯燥的说教,当它与亲情、创造力结合,便能在孩子心中种下绿色的种子。这些孩子未来或许不会成为环保专家,但他们从小建立的生态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家庭与社会。
调查中,青年群体的“行动力”更让我印象深刻。在四川某环保组织,一群“95后”志愿者正在开展“河流健康诊断”项目:他们带着水质检测包走进乡村,教村民用简易方法监测河水pH值、溶解氧,再将数据上传到云端形成数据库。“专业机构的检测覆盖不了所有小支流,而村民最了解自己家门口的河。”志愿者小王说,“我们做的就是‘赋能’,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监测员’。”这种“专业+民间”的结合,打破了环保的“精英主义”壁垒,让保护力量渗透到最基层。
当然,青年参与环保也面临困惑:有同学想创业做环保项目,却苦于缺乏资金与政策支持;有人在社交媒体宣传环保理念,却遭遇“作秀”的质疑。但这些困难恰恰说明,绿色中国的建设需要给青年更多试错空间——学校可以开设更多跨学科的环保实践课程,企业可以提供环保创新孵化平台,社会也应多一份对青年行动的包容与鼓励。
实践结束后,我和同学们组建了校园“绿色宣讲团”,计划把调查中看到的故事、学到的方法分享给更多人。我们或许不能立刻解决复杂的环境问题,但可以用青春的活力点燃更多人的环保热情。正如一位老环保工作者所说:“绿色中国的未来,不在远方的规划里,而在每个年轻人的双手上。”这句话让我坚定了信念:守护绿色,不必等待“长大成人”,从现在开始,用我们的知识、创意与勇气,就能为这片土地带来微小却持续的改变。
作者:乐可 来源:中国环境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以青年视角看见绿色中国的未来可能
- 作为一名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我曾以为“守护绿色”是专家与政府的责任。但这场“绿色中国”社会实践,让我在与同龄人的碰撞中,找到了
- 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