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国家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2025年7月16日,“非遗赋能·乡筑兰州”西安明德理工学院赴甘肃兰州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甘肃省博物馆,围绕“非遗传承与爱国主义”开展实地调研、专题学习与影像拍摄工作。
甘肃省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种类丰富,时间跨度长,涵盖丝路文化、革命文物与非遗技艺,是了解甘肃历史与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尤其在非遗展示方面,系统呈现了甘肃地区多民族、多样态的文化遗产。
从千年古道中探寻非遗脉络
走进丝绸之路展馆,一幅横贯东西的文明画卷徐徐展开。从张骞凿通西域、驼铃古道,到汉唐盛世、敦煌壁画,展馆以文物、图景、互动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全景式展示了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的交汇与融合。
实践队员重点关注丝路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轨迹与演变形态,发现大量非遗技艺正是在丝绸之路的文化往来中逐步演进成型。例如彩陶器物、金属工艺、刺绣服饰等展品,不仅体现了中华传统工艺的深厚基础,也印证了非遗技艺在多元文明交融中的传播路径。
队员们表示,通过这次观展,他们不仅了解了甘肃作为丝绸之路“黄金通道”的地位,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非遗不是静止的传统,而是伴随历史而流动、因文化交流而生辉的活态文明成果。
在纸短情长里触摸理想温度
随后,实践队来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档案馆,参观了李大钊、江竹筠、方志敏等革命先烈的珍贵书信原件。一封封纸张泛黄却情感炽热的家书,记录下共产党人身处战争年代对亲人的牵挂与对信仰的坚守。
从“为着救中国,不惜牺牲一切”的铿锵誓言,到“望你珍重,为母不怨”的柔情话语,字里行间凝聚着无数革命先烈的赤子之心与理想之魂。队员们认真阅读、深情聆听,不少人在展板前久久伫立,沉思良久。
来自西安明德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马哲老师,在展馆内将课本理论与展品故事熔于一炉,以一场兼具思想深度与现场感染力的生动思政课,为同学们后续行走的思政课拍摄提供了可感可学的鲜活范例。
这场信仰的对话不仅引发了深刻的情感共鸣,也为队员们在非遗传承主题之外,补充了精神层面的厚度与思想的力量。
在沉浸体验中激活理论课堂
为充分转化实践成果,实践队同步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视频拍摄。围绕“非遗文化中的中国精神”主题,成员们结合参观体会撰写讲述稿件,从技艺背后的历史逻辑、价值认同与信仰寄托切入,以青年视角讲述非遗传承的时代意义。
拍摄期间,队员们在展厅中录制影像素材,精心布景、多次推演,力求将真实的文化触动转化为有温度、有力量的传播内容。我院实践团队将继续以实际行动,助力非遗的传承传播,用青年之力书写新时代的文化答卷。
非遗承载历史的温度,信仰点亮精神的灯塔。
在丝路与家书的交汇中,青年学子正以脚步丈量文明,以实践感悟信仰,用青春之笔续写文化的传承篇章。让非遗活起来,让青年动起来。文化在路上,精神在传承。
(作者:西安明德理工学院马哲 何怡伶 郭冉 张鸣喆 刘妍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