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绿色使命共绘生态画卷
一、实践调查间,看见绿色转型的生动实践
我查阅了大量资料,最触动我的,是绿色文化的悄然兴起。在云南某少数民族村寨,传统的“神山”信仰与现代环保理念奇妙融合。村民们既遵守着“不准砍伐神山上的树木”的古老禁忌,也学会了用手机APP记录森林火灾隐患;孩子们在学校学习垃圾分类,回家后会纠正长辈“随手丢垃圾”的习惯。村支书说:“以前环保是‘上面让干的’,现在成了‘我们自己要干的’。年轻人拍的护林短视频发到网上,还能吸引游客来体验生态旅游呢。”这种文化层面的转变,比任何制度约束都更有生命力——当环保从“外部要求”变成“内在认同”,绿色生活便有了持久的动力。
查阅了家乡当地一些新能源企业的资料,我们看到了科技赋能绿色发展的力量。车间里,工作人员正在调试光伏板组件,企业负责人介绍,他们研发的高效光伏技术已在西北地区推广,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百万吨。“以前总觉得环保是‘花钱的事’,现在才明白,绿色转型能创造实实在在的效益。”一位老员工的话让我深受触动——当环保与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守护绿色便有了持久的动力。
乡村的变化更让我们惊喜。在生态示范村,家家户户门口都摆放着分类垃圾桶,秸秆资源化利用站里,废弃秸秆被加工成有机肥反哺农田。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观念的转变让绿色生活方式在乡村扎下了根。
二、调查中,直面生态保护的现实挑战与转型
实践并非一路所见皆为坦途。在城乡结合部的调研中,我们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某社区的垃圾分类点,虽然设置了分类垃圾桶,但不少居民仍将垃圾混装投放,清运车也未按分类运输。社区网格员无奈地说:“宣传做了很多,但有些老人嫌麻烦,年轻人又忙得没时间细想。”这让我意识到,环保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制度约束,更需要长期的耐心引导。
我了解到湖北某工业园,十年前,这里是当地的“污染重灾区”,化工企业扎堆,COD(化学需氧量)排放超标3倍,周边村民投诉不断;如今,园区通过“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了废水、废气、废渣的90%回收利用,年产值却增长了5倍。园区负责人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以前处理废水要花大钱,现在把废水净化后供给下游企业做冷却水,反而能收费;废渣提炼出的重金属,成了新能源电池的原料。环保投入不是成本,而是能产生收益的投资。”这种“变废为宝”的转型,背后是产业链的重构——通过引入环保技术企业,园区形成了“化工生产—废物处理—再生资源”的闭环,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经济可行性。
三、感悟里,明晰青年担当的时代内涵
实践中,无数普通人的环保行动让我热泪盈眶。年近七旬的王大爷坚持每天在河边捡拾垃圾,一干就是十年;大学生环保社团利用假期走进山区,教孩子们识别濒危动植物;企业里的工程师们熬夜攻关,只为让排放指标再降一个百分点……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持,诠释着“守护”的真谛。这让我深刻认识到:绿色中国的建设,从来不是少数人的“独角戏”,而是亿万人民共同参与的“大合唱”。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该如何参与这场“绿色接力”?在社区宣讲环保知识时,我找到了答案。当看到孩子们认真地在“环保承诺墙”上签下名字,当听到老人询问“废旧电池该往哪放”,我忽然明白:改变可以从“小”开始——少用一个塑料袋,多乘一次公交,主动参与一次垃圾分类,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汇聚起来便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巨大力量。
实践结束后,我们团队整理了调研数据,环保督察组的明察暗访、村民自发组建的护河队、科研团队在实验室里攻克的回收技术难关。这些场景共同构成了绿色中国的生动注脚——它不是完美的终点,而是持续生长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在各自的坐标上发力。这让我真切感受到,守护绿色,不必等、不必靠,从身边事做起,就是最好的担当。
四、结语
这场社会实践,让我对“绿色中国”有了从抽象到具体的认知,也让我对“共同守护”有了从模糊到清晰的理解。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有成就也有挑战,有欢笑也有汗水,但只要每一个人都迈出一小步——政府坚守责任、企业主动担当、公众积极参与,就一定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之路。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既是绿色中国的受益者,更应是守护者、建设者。让我们以青春为笔,以行动为墨,在绿色中国的画卷上,写下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担当与荣光——因为我们深知:绿水青山的守护,不在远方,就在当下;不在他人,而在你我。
作者:乐可 来源:中国环境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践行绿色使命共绘生态画卷
- 为期两周的“绿色中国,你我共同守护”社会实践调查活动落下帷幕,从城市公园到乡村田野,从环保企业到社区家庭,我们用脚步丈量绿色中
- 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