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龙颈镇,稻田葱郁,蝉鸣阵阵。在蜿蜒的乡间小路上,广外经贸学院青禾逸韵实践团的年轻身影格外醒目。2025年7月,这支年轻的团队带着对“绿美广东”建设的思考,先后深入共和村、龙北村等多个行政村展开了一场关于绿美乡村建设的深度探索,一场连接高校智慧与乡村实践的画卷徐徐展开。他们以访谈倾听民声,以问卷丈量需求,以双眼捕捉乡情,探索出一条激发村民内生动力、破解‘绿美’参与困境的青春路径。
步履田野:问卷访谈里的“绿美”心声
问卷与访谈,清晰勾勒出村民绿美愿景与现实阻隔间的沟壑。超半数村民表示愿意参与绿美建设,却被技能缺乏、成本担忧和场地不足等因素阻碍;约三分之一的村民对扶持政策一无所知,信息仅靠村委会通知零散传播,传播渠道单一,信息获取困难。这些发现让团队成员意识到,绿美建设不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降低参与门槛、拓宽宣传渠道。
而在龙北村,队员通过走访发现:村民们将废弃的油漆桶和泡沫箱利用起来,无需过多的装饰,只需简单地在桶内加入营养土,油漆桶便能摇身一变,变成耐用简约的大花盆,从而能在庭院里种出经济作物并且布置出与当地地理环境相关的文化景观,展现了“变废为宝”的民间智慧和勤俭持家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在与村民交谈的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公共区域的绿化改造区域因管理缺失、经费不足、劳动力流失等复杂因素而杂草丛生、蚊虫滋生、空地闲置。村民在交谈中不时将目光投向略显荒废的花园,言语间满是村民的失落与无奈。
(队员在共和村与村民进行深入访谈)
创意破局:“小手拉大手”的绿色派对
带着这些发现,团队决定用一场集会打通从认知到行动的“最后一公里”。7月16日晚,在团队成员的努力下,龙颈镇同心广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绿色派对”。
本次绿美家园共建集会为扩大影响范围,发挥“小手拉大手”机制的积极带动作用,特别设计儿童友好型互动环节,孩子们化身“绿美小使者”,带动家人共同关注家园美化和庭院建设的“绿美大课题”。
孩子们在“生态知识竞答”中高举手臂,拉着父母学习绿美改造知识与政策;家长细心地将塑料瓶进行形状修剪,孩子们全神贯注地用手中的颜料在塑料瓶上绘上心中期待的绿美图景,在全家协作下将废塑料瓶改造成小花盆,用行动再现龙北村的创意实践;孩子们向队员们绘声绘色地描述自己梦想中期待的“绿美庭院”,队员们耐心地倾听着,鼓励他们拿起笔在心愿墙上用稚嫩的笔记写下自己的“心愿树叶”——“和家人一起在庭院打造小果园”“在家门口种向日葵”“计划在庭院种植白玉兰”……
我们期待这些心愿在将来能够化为现实。这场以童真撬动家庭的‘绿色派对’,让绿美的种子,在欢声笑语中播撒进千家万户。
(图为队员指导村民进行“变废为宝”实践)
(“绿美小使者”在队员帮助下在心愿墙上写自己的绿色梦想)
长效之思:从集会到《绿美指南》
但改变不止于此。团队成员根据调研数据和实践成果,整理出《绿美指导手册》。优化树苗发放机制,增加发放树苗的种类,为各户型进行绿美改造提供可能;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支持,通过推文发送和图文科普,为村民进行绿美改造提供切实的、可参考的行动方案;采用多层次立体化空间利用布局,将筑起的围墙通过壁挂式盆栽转化为村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共和村的民声到龙北村的创意,从一场绿美集会的欢笑到长效机制的尝试构建,广外经贸学院的学子们用实际行动弘扬“进德、修业、务实、致远”的学风,用实践证明绿美建设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一场村民、高校与政策协同的“大合唱”。
青春答卷:共绘绿美乡村新图景
如今,龙颈镇的绿意正在生长,青禾逸韵实践团的故事仍在继续。他们用脚步丈量田野,用数据支撑决策,用创意激活参与,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传递知识,促进发展,情系乡土”,广外经贸青年用暑期实践践行青年担当,用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青禾逸韵实践团在龙颈镇同心广场与村民合影)
作者:周怡华 温淑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