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号召,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7月13日至28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民政服务与管理学院青耘实践队在刘思吕、罗维维两位老师的带领下,12名队员深入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马克村开展为期14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实践队以“狮舞水乡——非遗文化IP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通过挖掘当地醒狮、水乡民俗等非遗资源,计划建立数字化档案库、制作宣传片,推动传统与现代融合,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图:高经理为实践队员介绍马克村
深耕田野:触摸水乡发展脉络 踏入马克村这片浸润着水韵的土地,青耘实践队迅速与马克村发展的“引路人”——农村职业经理人高宝仪会面。高经理分享了马克村特色产业的脉络与愿景,为实践队员们指明了此行的探索方向,点燃了深入调研的热情。
为真正触摸水乡脉动,队员们立即乘坐观光车,穿梭于蜿蜒的河涌与青翠的田畴之间,领略岭南水乡独有的灵秀风貌。在田间地头,队员们与饱经风霜的当地阿伯促膝长谈。阿伯给青耘实践队队员们耐心讲解着甘蔗林的挺拔、香蕉园的葱郁、葡萄藤的攀爬、无花果园的丰饶,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再到收获的喜悦与市场的期许。队员们听得入神,指尖仿佛已触摸到泥土的芬芳,真切感受到了这片土地上特色农业产业蓬勃的生命力与蕴藏的巨大潜力。
为了倾听最真实的声音,实践队成员们手持问卷,深入村民之中,广泛收集着村民对乡村振兴的真知灼见。每一次点头、每一次畅谈,都是民心民意的汇聚,为后续点亮马克文化魅力、讲述水乡振兴故事的宣传与推广,沉淀下了丰厚而珍贵的图文素材与坚实的数据支撑。
图:阿伯向实践队员讲述种植经验
非遗探源:激活醒狮传承活力 醒狮作为岭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是马克村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实践队专程采访了醒狮非遗传承人张主席与马克小学醒狮队负责人梁校长,系统了解醒狮文化的历史渊源、表演技艺及传承现状。
“每一个狮头的刺绣都有讲究,每一套步法都藏着门道。”张主席的讲解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非遗技艺的精妙。在张主席的邀请下,队员们亲身体验醒狮表演,沉重的狮头、复杂的步伐让大家切实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谛。此外,实践队还与马克小学醒狮队的“小队员”们交流,从孩子们专注的眼神与稚嫩却有力的动作中,看到了非遗传承的蓬勃希望。
图:张主席为实践队员指导醒狮表演动作
成果规划:构建长效助力机制 经过前期近一周的实践调研,青耘实践队已积累了丰富的调研素材与实践感悟。据团队负责人介绍,下一阶段将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梳理调研成果,形成专项调研报告,为马克村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提供决策参考;二是制作非遗文化宣传片,通过镜头展现醒狮、咸水歌、疍家糕等文化元素的独特魅力,投放于社交媒体平台助力文旅推广;三是组建人才服务队,搭建高校与乡村的长效合作桥梁,持续参与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工作,并计划通过各类赛事推动实践成果转化。

图:实践队师生与马克村委员的合照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青年学子深入了解了岭南水乡文化的深厚底蕴,更探索了非遗资源与乡村振兴结合的新路径。正如实践队指导老师刘思吕老师所说:“青春力量要扎根大地,才能在传承中创新,在实践中成长,真正为乡村高质量发展贡献价值。”
通讯员: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青耘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