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绘”味家乡——家乡美食插画行动实践报告

发布时间:2025-07-12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缘起:舌尖上的乡愁,笔尖下的传承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麦当劳的薯条、意大利的披萨、日本的寿司……各国美食迅速占领我们的餐桌,而家乡的传统味道却在悄然消逝。快节奏的生活让年轻人更倾向于外卖和速食,那些需要慢工出细活的老手艺——如手工挂面、古法酿醋、柴火灶烧菜——正随着老一辈人的老去而濒临失传。  
 
我仍记得奶奶做的腊肉,肥瘦相间,用松枝熏制,香气能飘满整个院子。可如今,这样的味道越来越少,甚至很多同龄人从未尝过。于是,在这个暑假,我和团队的小伙伴们决定用手中的画笔,记录下这些即将消失的美食记忆,让更多人看见、记住、并传承下去。  
 
行动:以画笔为媒,寻味家乡  
 
我们的实践团队名为“‘绘’味家乡”,由8名来自不同省份的大学生组成。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独特的美食文化,而我们决定用插画这种直观又富有艺术性的方式,把美食背后的故事画出来。  
 
走访市井,记录烟火气
我们走进老巷子、菜市场、乡村灶台,寻找那些仍在坚守传统美食的手艺人。在安徽黄山,我们遇见了一位做了40年毛豆腐的老匠人。他的摊子很小,但排队的人络绎不绝。他说:“现在的年轻人嫌麻烦,没人愿意学这个了。”我们一边听他讲述毛豆腐发酵的秘诀,一边用速写本记录下他布满老茧的双手和木桶里雪白的菌丝。  
 
在四川乐山,我们拜访了一家百年豆腐脑店。老板用石磨现磨豆浆,卤汁里加了十几种香料,最后撒上酥脆的馓子。我们画下热气腾腾的灶台、食客满足的表情,还有老板那句自豪的话:“我们家的味道,一百年没变过。”  
 
挖掘美食背后的文化故事  
 
美食不仅仅是味道,更承载着历史和情感。在浙江绍兴,我们画下黄酒坛子上的红纸封口,听酿酒师傅讲“冬酿”的习俗;在陕西西安,我们记录肉夹馍师傅揉面的手势,了解“腊汁肉”的百年老汤秘方。  
 
最让我触动的是在云南大理,一位白族阿婆教我们做乳扇。她说:“以前家家户户都会做,现在只有我们这些老人还在坚持。”我们画下她拉制乳扇时娴熟的动作,以及阳光下乳扇如丝绸般透亮的样子。这些画,不仅是美食的记录,更是一段段活着的文化记忆。  
 
用现代方式传播传统味道  
为了让更多人看到,我们把插画制作成明信片、短视频和线上展览。在社交媒体上,我们发起了“家乡美食记忆”话题,邀请网友分享自己家乡的特色美食。没想到,许多年轻人留言:“原来我的家乡还有这么好吃的东西!”“我奶奶也会做这个,但我从来没认真学过……”  
 
我们还走进当地小学,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美食插画课”。孩子们用彩笔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家乡小吃,有的画了糖葫芦,有的画了糍粑。一个小男孩举着画说:“我爷爷做的烧饼最好吃,我以后也要学!”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我们的行动真的在播撒种子。  
 
感悟:传承不是守旧,而是让老味道活在新时代
 
这次实践让我深刻意识到,美食文化的传承不是简单地“复古”,而是要让它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命。我们可以用插画、短视频、文创产品这些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让传统美食不再只是“记忆里的味道”,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  
 
同时,我也发现,许多传统美食的没落,不仅仅是因为外来文化的冲击,更是因为缺乏创新。比如,有的老字号坚持“祖传秘方”,却不愿改进包装或营销方式,导致年轻人不感兴趣。而一些成功“出圈”的地方小吃,如柳州螺蛳粉、长沙茶颜悦色,恰恰是因为它们既保留了传统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元素。
 
让每一笔色彩,都成为传承的薪火
 
这次“‘绘’味家乡”实践,让我重新认识了家乡的味道。那些曾经觉得“土气”的食物,如今在我笔下变得鲜活而珍贵。我们用画笔记录下的,不仅是美食,更是一代代人的智慧与情感。  
 
未来,我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这样的行动——无论是用插画、摄影、短视频,还是直播带货,只要能让我们家乡的美食文化被看见、被记住、被传承,就是有意义的。  
 
因为,守护家乡的味道,就是守护我们的根。
 


 
作者:石沅玉 来源:个人实践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南京特色美食采访报告——南京烤鸭
  • 美食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关键一环,其重要性愈发凸显。从传统节日的特定佳肴到日常街巷的特色小吃,每一道美食都蕴含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
  • 07-12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