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背景与目的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不仅以繁华的经济和多元的文化闻名,其独具特色的本帮美食更是吸引着无数食客。本次暑期实践,我选择以“上海排骨年糕”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访谈厨师、参与制作等方式,深入了解这道经典小吃的食材来源、烹饪技艺及风味特点,挖掘其背后的饮食文化内涵。实践旨在通过美食这一窗口,感受上海传统与创新交融的城市魅力。
二、排骨年糕的食材来源
1. 排骨的选择:
传统排骨年糕选用猪大排(带骨里脊肉),要求肉质厚实、纹理细腻。上海本地供应商多从崇明岛或苏北地区采购优质生猪,确保新鲜度。部分老店会提前用刀背拍打排骨,破坏纤维组织,使口感更松软。
2. 年糕的原料:
年糕以粳米为主料,上海郊区(如青浦、松江)至今保留手工制作水磨年糕的工艺。粳米浸泡后磨浆、压干、蒸制,成品细腻弹牙,带有淡淡米香。现代商家为提升效率,多与本地年糕厂合作,但依然坚持传统配方。
3. 调味辅料:
腌料:酱油、黄酒(绍兴产)、白糖、葱姜汁,部分店家加入五香粉提味。
炸粉:红薯淀粉与面粉按3:1混合,形成酥脆外皮。
酱汁:老上海特色“辣酱油”(实际为伍斯特酱,酸甜微辣)或自制甜面酱。
四、烹饪方法与步骤
1. 排骨处理:
大排用刀背横向敲打至厚度均匀(约0.5厘米),加入腌料冷藏2小时。
裹上混合炸粉,轻压使粉浆贴合,静置返潮(避免油炸脱壳)。
2. 油炸工艺:
锅中倒入菜籽油(沸点高,增香),六成油温(180℃)下排骨,中火炸3分钟至金黄,捞出沥油。
转大火升高油温,复炸10秒逼出多余油脂,增强酥脆感。
3. 年糕烹制:
条状年糕沸水煮1分钟捞出,过冷水保持韧性。
传统做法将年糕放入排骨油锅轻炸20秒,现代为健康多改为煎制或直接搭配。
4. 装盘调味:
年糕垫底,排骨切条铺于其上,淋辣酱油或甜面酱,撒白芝麻点缀。
五、风味特点与文化内涵
1. 口感层次:
排骨外酥里嫩,肉质多汁,裹挟酱料的酸甜;年糕软糯弹牙,米香与油香交融。


2. 味觉平衡:
上海本帮菜“浓油赤酱”的特色在排骨年糕中得以体现,但通过辣酱油的酸味调和,避免油腻感,形成咸鲜带甜的复合风味。
3. 市井情怀:
排骨年糕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最初是弄堂里的平民小吃,如今已成为上海人记忆中的“童年味道”。其亲民的价格与饱腹感,折射出上海饮食文化中务实与精致并存的特质。
六、实践感悟
通过本次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一道传统美食的传承离不开对食材的严选、工艺的坚守与口味的创新。排骨年糕看似简单,却蕴含了上海人“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生活智慧。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主动了解并传播这些濒临消逝的饮食文化遗产,让它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