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六月六晒影日访升平轩:湘潭纸影两代传承人的坚守与探索

发布时间:2025-07-08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为了探寻湘潭纸影的历史以更好地传承、发展和宣传湘潭纸影,2025年6月30日湘潭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赴湘潭市响塘镇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湘潭升平轩纸影博物馆,对话纸影两代传承人吴升平先生和吴渊先生,在阳光晾晒皮影的光影交错中,探寻这项千年非遗的历史脉络、传承故事与创新之路。
 
(图为团队成员与吴升平先生和吴渊先生合影)
          “皮影,我们叫戏影菩萨,是有灵性的”,吴升平先生解释,南方梅雨季过后必须晒影防潮,这是祖传习俗。而六月六意义特殊,“是炎帝的生日,也是中国的母亲节,全国戏剧服装这天都要晒”。阳光下每一件作品上的雕花纹路清晰可见,晾晒皮影不仅是对物件的呵护,更蕴藏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
         作为 30 后,吴升平先生的传承之路与家族记忆紧密相连。“我父亲是黄埔军校第六期学生吴兴,为革命奉献一生,湖南和平解放时《新湖南报》还表扬过他”,他回忆道,“父亲常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爷爷则在土地改革时嘱咐我‘别让祖祖辈辈的手艺丢了’”。正是这样一句句的嘱托,让吴升平先生在纸影传承的路上不断向前进。
 
(图为团队成员与吴升平先生进行对话)
         改革开放后,吴升平先生潜心制作纸影,“做一个要几天,千多个用时之长,别人买我还不卖”。他不仅精通制作,操杆、乐器也样样在行,“在北京会议操杆获得第一名”,还创新出“吹胡子瞪眼”的能动纸影。他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浙江杭州博物馆等收藏,湖南省皮影保护厅设有他的专题展厅。
         谈及同行,他提及已故的河北“箭杆王”齐永衡,“他说‘南有吴升平,北有齐永衡’,还夸我们纸影制作艺术值得皮影届学习”,吴老的言语间满是惺惺相惜。
         “从小耳濡目染,但系统学习是大学毕业后”,吴渊坦言传承之初的困境:“靠这个不赚钱,家人反对,很长时间没成绩,一直处在很压抑的状态”。尽管传承之路上有诸多阻碍与挫折,但他在坚持中用努力寻找到了突破口。
 
(图为团队成员与吴渊先生进行对话)
         转机始于“让观众动起来”的尝试。为此,吴渊先生尝试在皮影中融入现代元素,“做哪吒等经典动画人物纸影”,同时让观众参与其中,自己动手来操杆展现故事,“不再是围观,而是自己扮演角色”。纸影身居伟人故里,吴渊先生也针对红色文化做出过尝试:“创作了毛主席求学经历的剧本,但审批难,只能做简单版本”。可见目前的纸影在发展中遇到了“审批难”、“关注度不够”等问题,如今的纸影迫切需要的是一个更好、更大的创作宣传平台。
 
(图为吴渊先生带领团队成员亲手操杆)
         为此,吴渊先生在过去几年做了诸多尝试,如非遗进校园和线上直播来扩大纸影的宣传度,他也希望“高校的学生能够利用你们的这些专业的特长去帮助纸影做宣传”。在访谈中吴渊先生还多次强调他所践行的原则:“古老非遗,快乐传承”,他希望能创作出更多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剧本,并将他们真真切切地搬到戏台上,让纸影走入更多人的视野之中。
         从六月六的晒影仪式,到两代传承人的坚守与探索,湘潭纸影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它的故事,正是中国非遗“守正创新”的缩影——它扎根于历史的土壤,却始终向着时代的阳光生长,等待着更多人走进它的光影世界,共续千年文脉,正如吴升平先生所言:“不要让祖祖辈辈的手艺丢失,希望子孙后代爱护并保留中国文化”。
 
作者:林子湛,张可怡,秦瑞琦 来源:实践纪实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毕节学子三下乡:助力基层振兴,践行青春使命
  • 非遗纸影进社区 快乐传承显活力——赴跃进社区纸影宣传活动纪实
  • “商韵青衿涪蔺行”乡村振兴促进团三下乡:传承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
  • 千件皮影映初心,非遗薪火传社区——大学实践团调研纪实
  • 六月六晒影日访升平轩:湘潭纸影两代传承人的坚守与探索
  • 探红色根脉 品非遗韵味——湘潭市博物馆文化调研行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