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老区建设与青年成长的重要指示精神,将 “财经报国” 理念融入县域发展实践,2025 年 7 月 10 日至 25 日,烟台理工学院 “经济助力县域经济发展” 实践团队(领队:王祥如,指导老师:陈鹏程、蔺媛媛)赴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开展为期 15 天的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 “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足迹” 为主线,串联红色财经基因溯源、县域经济调研与校园科普行动,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红色溯源:挖掘财经基因,传承沂蒙精神
实践首站,团队走进沂水县革命纪念馆 —— 这座曾被总书记关注的红色教育基地,在泛黄的 “战时财经政策文件” 与 “根据地物资调配记录” 中,探寻革命时期 “廉洁理财、为民服务” 的红色密码。通过访谈纪念馆馆长,团队收集到 “沂蒙红嫂节省物资支援前线”“根据地干部精准分配粮食” 等 12 个珍贵红色财经故事,整理形成《沂水县红色财经文化摘要》,为后续实践活动锚定 “红色赋能” 的核心方向。
“这些史料不仅是革命历史的见证,更是新时代财经教育的鲜活教材。” 团队成员在实践日志中写道。在纪念馆实地观察中,团队发现红色财经文化展陈占比仅 15% 且形式单一,随即向纪念馆提出 “增设互动体验项目” 的建议,得到馆方积极回应。

图一:团队成员在沂水县进行实践宣讲
产业调研:把脉县域经济,献策高质量发展
从红色场馆走向产业一线,团队聚焦沂水县 “新型城镇化建设、富民产业培育、生态经济发展” 三大课题,深入经济开发区、诸葛镇新型社区开展调研。在经济开发区,团队访谈管委会副主任及 3 家代表性企业(食品加工、纺织科技、机械制造),发放问卷 85 份,摸清当地产业 “链条短、附加值低” 的痛点 —— 食品加工企业以饼干、果品罐头等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占比不足 30%,企业间协同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团队撰写《沂水县富民产业与商业体系建设报告》《诸葛镇新型社区共同富裕实践报告》,提出 “推动企业与农户订单种植”“组建社区果蔬合作社” 等建议。

图二:团队负责人在沂水县实地意见访谈
校园科普:红色财经进课堂,培育家乡建设者
“同学们知道吗?沂蒙红嫂当年会把每一分物资都记在账本上,合理分配支援前线,这就是最早的‘理财智慧’。” 在沂水县第一实验小学的课堂上,团队成员以红色故事为切入点,开展 “财经知识 + 家乡产业” 科普教学。此次科普覆盖县城、乡镇、农村 3 所中小学(沂水县第一实验小学、马站镇中心小学、诸葛镇初级中学),累计开展 9 场课堂活动,惠及 1200 余名师生。
团队创新设计 “红色财经故事会”“家乡产业认知课”“消费模拟游戏” 三大模块:结合沂水食品产业案例讲解 “合理消费”,用 “农村电商如何卖果蔬” 解读 “家乡经济”,让抽象的财经知识变得可知可感。经后期测试,83% 的学生能准确区分 “必要消费与非必要消费”,75% 的学生能完整讲述 1 个沂蒙红色财经故事。诸葛镇初级中学一名学生说:“现在知道妈妈种的桃子会做成罐头卖到外地,以后我要好好规划零花钱,长大帮家乡卖更多好东西。”

图二:团队成员在校园面对面采访
成果转化:青年智慧落地生根,长效赋能老区发展
15 天的实践,团队形成 “1 份总报告 + 3 份分报告 + 1 套红色财经科普课件 + 1 份县域发展建议” 的成果体系。其中,5 套红色财经科普课件(小学段 2 套、初中段 3 套)已被 3 所实践学校纳入 “德育校本课程资源库”,沂水县第一实验小学计划 2025 年秋季每月开展 1 次 “红色财经小课堂”;向沂水县文旅局提出的 “红色财经主题研学路线” 建议,被纳入 2026 年研学产品规划,将串联 “革命纪念馆→诸葛镇果蔬基地→经济开发区企业”,推动红色资源从 “静态展陈” 向 “动态体验” 转变。
实践虽已落幕,青年责任仍在延续。团队 3 名成员主动报名成为 “沂水县红色财经文化志愿者”,计划通过线上方式持续参与红色资源传播;烟台理工学院也与沂水县相关部门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后续将围绕 “县域产业研究、青少年财经教育” 开展长期对接。
“这次实践让我们明白,‘财经报国’不是口号,而是要走进基层,用专业知识解决真问题。” 领队王祥如表示。烟台理工学院实践团队以青春之力,为革命老区县域发展注入新思维、新动能,也让 “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 的青年成长必修课,在沂蒙山区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