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刻探寻革命起点,深化学习教育成效,将革命精神转化为时代探索和现实传承,重庆对外经贸学院“红岩”先锋志愿服务团于8月14日踏上革命圣地井冈山,在茅坪镇马源村的崎岖山径间重走红军路,在八角楼的斑驳光影中感悟真理力量,在黄洋界的巍巍雄关上聆听历史回响。青年学子们在崎岖山路上践行先辈意志,在乡村小道中砥砺奋斗初心,在红色遗址里承袭革命精神。
图为团队成员背影行走。蒋欣颖 供图
巍巍井冈,层峦叠翠。志愿服务团首站抵达茅坪镇马源村,踏上当年红军急行军的崎岖山路。山道蜿蜒、雨后湿滑,队员们身背行装、相互扶持,在三公里的红军小道上艰难前行。“我们穿着运动鞋尚且步履维艰,难以想象革命先辈穿着草鞋、扛着装备,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行军打仗的。”有队员感慨道。汗水浸透衣衫,脚步愈发沉重,但正是在这种身体力行的艰难体验中,抽象的革命口号化为真切的感受,“艰苦奋斗、敢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变得可知可感、直抵人心。
图为团队成员急行军。蒋欣颖 供图
急行军结束后,团队走进美丽乡村马源村。白墙黛瓦、绿水环绕,村民热情接待了风尘仆仆的队员们,并提供炊具场地让大家亲手制作“红军餐”。红米饭、南瓜汤,简朴的食材唤起对峥嵘岁月的追忆。生火做饭的过程中,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军民深情,对“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有了更具象的理解。
图为团队成员与当地村民合影。蒋欣颖 供图
实践团还先后瞻仰了茅坪八角楼和黄洋界哨口等革命圣地。在八角楼昏暗的灯光下,队员们凝视着毛泽东同志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时所用的桌椅油灯,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真理的光芒与伟人的思考。在黄洋界保卫战旧址,团队聆听讲解,回顾人民群众削竹钉、运弹药、抬伤员,与红军并肩作战的历史故事。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昔日硝烟虽已散尽,但“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信仰根基永远牢固。一名队员坚定地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历史的回响、时代的真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再上井冈山,新时代井冈山,它已从昔日的战火硝烟中走出,成为了一座精神的丰碑,象征着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和民族复兴的坚定步伐。在井冈山精神的传承下,“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中国科技进步、国家强盛的真实写照。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蒋欣颖 供图
从泥泞山路的身体磨砺,到村民灶台的情感升温,再到革命旧址的思想升华,这段井冈山之行为“红岩”先锋志愿服务团的每一位成员镌刻下深刻的红色印记。他们用脚步丈量信仰高地,用初心感受为民情怀,用青春对话厚重历史。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将井冈山精神转化为前进动力,以“闯新路”的勇气、“靠群众”的自觉、“敢奋斗”的担当,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更是一次精神的淬火。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学子以实际行动传承红岩精神、井冈山精神,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昂扬向上、矢志奋斗的青春风貌,也为高校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推动实践育人提供了生动范例。
作者:毛培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