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烟台理工学院“烟理工微力量”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围绕当地旅行经济发展开展为期12天的专项调研。团队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多元方式,系统梳理李沧区旅行经济的优势与短板,为区域文旅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智慧,也在实践中深化了对基层文旅发展的认知。
聚焦“供给+需求”,青春力量深入一线探实情
本次调研团队以“李沧区旅行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主题,精准聚焦旅行经济“供给端”与“需求端”两大主体,足迹遍布李沧区生态、工业、商业三大类核心旅游区域。
在供给端,团队先后走访李沧区文化和旅游局,与文旅产业发展科负责人深入交流“十四五”文旅规划落实、政策补贴发放等情况;实地考察青岛世界园艺博览园、青岛啤酒二厂工业旅游区、青岛梅园三大核心景区,详细记录各景区的客流分布、业态布局、设施维护等运营细节,还与景区运营管理负责人探讨客流转化、产品创新等难点问题;走进李村商圈,与非遗剪纸店、文创店、青岛特产店等20余家文旅相关商户面对面,了解其经营状况与发展诉求。
图1 团队成员前往李村商圈进行实地调研
需求端调研中,团队兼顾本地市民与外地游客,采用“随机拦截+线上推送”方式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35份,覆盖山东周边地市及河北、河南等省外游客,全面掌握不同年龄、不同出行方式游客的消费偏好、满意度评价与改进建议。此外,团队还针对景区间交通接驳、周边住宿分布、旅游标识设置等配套设施开展补充调研,力求摸清李沧区旅行经济发展的“全图景”。

图2 团队成员在街道向市民发放问卷
值得一提的是,为获取更全面的数据,团队巧妙结合时间节点开展调研:8月23日至24日(周末假期)重点观察景区客流高峰时段的运营状态,其余时间(工作日)聚焦常态运营情况,用详实的一手资料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
调研成果显亮点,青春视角解码发展优势
经过系统梳理与分析,团队总结出李沧区旅行经济发展的四大突出优势,为区域文旅发展找准“发力点”。交通枢纽优势显著:团队发现,青岛北站、青岛汽车北站及地铁1、2、3、8号线构成的“铁、公、空”立体交通网络,让李沧区成为青岛北部重要的“游客集散地”。问卷数据显示,58.2%的外地游客经青岛北站进入青岛后选择先停留李沧,45.3%的游客通过地铁前往景区,交通便利性评分达4.1分,高于青岛全市景区平均水平。
多元资源形成差异化供给:生态资源方面,青岛世界园艺博览园2023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成为青岛亲子游热门目的地;工业资源方面,青岛啤酒二厂工业旅游区凭借“啤酒文化+生产体验”,吸引35.6%的外地游客专程到访;商业资源方面,李村商圈2023年文旅相关商户营收达1.2亿元,同比增长15%,三类资源覆盖“休闲、文化、消费”多元需求。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团队了解到,李沧区出台的文旅补贴政策已带动5家文旅企业入驻商圈,新增就业岗位120个;景区与商户主动探索融合模式,如世园会与商圈合作开发的主题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达80万元,政企协同形成发展合力。
季节性与日常性需求互补:青岛梅园梅花花期、世园会季节性花展带动短期客流爆发,而李村商圈日常消费、世园会市民休闲需求则提供稳定基础客流,形成“高峰+常态”的良性需求格局。
图3 团队成员前往世园会进行实地调研
直面发展短板,青春智慧助力破局思考
在肯定优势的同时,团队也以专业视角指出李沧区旅行经济发展的四大核心短板,并结合调研发现提出针对性思考。针对“资源碎片化”问题,团队发现,李沧区未形成统一旅游品牌,68.3%的外地游客仅知晓单一景点,且景区间无直达旅游专线,换乘耗时超1小时,部门协作存在壁垒。对此,团队建议从统一品牌形象、开通旅游专线、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三方面推动资源整合。面对“产品同质化与浅层化”现象,团队观察到,各景区餐饮多以快餐为主,地方特色占比不足10%,60%文旅商户销售通用纪念品,且多数景点缺乏深度体验项目,青岛梅园等景区还面临严重的季节依赖问题。团队认为,需聚焦游客需求,开发非遗与生态融合的体验项目、常态化淡季产品,打造特色文旅IP。针对“品牌推广薄弱”问题,团队调研显示,李沧区文旅宣传仍依赖传统渠道,官方抖音账号单条视频播放量不足5000次,仅3.2%外地游客将李沧景点列为青岛旅游首选。团队建议借力新媒体,联合旅游博主、网红达人打造场景化宣传内容,提升品牌影响力。
此外,团队还关注到配套服务失衡、产业协同不足等问题,提出加快景区周边住宿设施建设、设立统一旅游服务中心、延伸文旅产业链等建议,为李沧区旅行经济从“旅游过境区”向“旅游目的地”转型提供青春思路。
此次“三下乡”调研,不仅让团队成员在实践中深化了对“全域旅游”“产业融合”等理论的理解,更以青年视角为李沧区文旅发展提供了鲜活参考。团队负责人表示,后续将整理形成完整调研报告,为地方文旅部门决策提供实证依据,持续以青春力量助力基层文旅高质量发展。
图4 团队成员结束调研后在文昌社区活动室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