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山闽水物化新”:老房子里办新书院 ——福安爱故乡书院缪光华专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西部之窗协会2025年福建支教团
7月的闽东山谷,蝉鸣阵阵。走进福安市溪潭镇廉明社区(洪口村),一座古厝里传来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这里曾是缪氏古宅,现如今挂上了福建省乡村“复兴少年宫”的牌匾。旁边的鲁班工坊里刨花飘香,福娃剧场中童声合唱,一楼的教室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志愿者老师们正带着乡村留守儿童们开始新一天的夏令营课程。
2015年,缪光华老师提前退休回到家乡,经实地走访调研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缺乏良好基础教育和艺术教育资源,留守村民也缺少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生活。于是,缪光华老师自筹资金,下定决心把破败的祖宅改造成集儿童教育、非遗传承、图书阅读于一体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爱故乡书院,迄今已滚动运行七年。书院以社区为根、以文化为纽带、以教育为支点,男女老少齐上阵,把乡土优秀文化做成书院课程,把公益慈善做成产业,成为全国乡村文化振兴的新范式。
01 老宅新生
洪口村的缪氏宗祠和老宅历经风雨和“破四旧”的冲击,一度沦为柴房。缪光华却看到另一种可能:“祠堂是中国人灵魂的栖息地,为什么不能让它成为孩子的课堂?”2018年,他带领当地村民开始修复老宅,保留“四水归堂”的天井格局,将正厅改为剧场,厢房改成木工坊、茶艺室等等。缪光华说:“我们不是在复旧,而是在创新。”
02 “低成本”少年宫
2021年,中央文明办启动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工程,洪口村爱故乡书院成为福建省首批挂牌点。与城市少年宫不同,这里没有昂贵的科技馆,却有“修旧如旧”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群,少年宫以两座书院为核心,还有福娃剧场、鲁班工坊(木工坊)、神农工坊(畲药盆景工坊)、陶艺工坊、乡村美育中心等多个空间。
“我们花300万做的事,城市少年宫可能要3000万。”缪光华说。更重要的是,这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乡村“空心化”难题——外出务工的父母把孩子送回农村,一些年轻人为了内心的“乡愁”选择留在村里,来到书院志愿为孩子们提供多彩的课程,书院成了课后生动活泼的“第二课堂”。
03 让乡土文化自己“造血”
洪口村的尝试远不止于此。缪光华曾提出“文化政治”理念:以社区力量为纽带,把高校师生、新乡贤、村民拧成一股绳,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西部之窗协会大学生支教团已连续5年在此开展夏令营活动,缪老师也会带领村民做社区营造,一些考上大学的在村青年也会回到书院当志愿者老师。
“文化不是陈列品,要能当饭吃。”缪老师想以爱故乡书院为带动力量推动文化振兴的同时,利用好各类手工工坊,增加周边村民副业收入,大力发展乡土文化产业,实现产业振兴。
04 打造公益慈善小镇
爱故乡书院正努力汇聚多方公益资源,与各高校形成合作,高校志愿者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书院的孩子们提供较为专业的课程。
村镇正积极探索整合周边村落的闲置古厝,串联书院、手工作坊、生态农场,引进社会企业,期望开发乡村文创、自然研学课程与康养民宿;为返乡青年、新乡贤提供低成本住宿,建设“公益+产业+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慈善生态小镇。
05 乡村振兴需要“在地智慧”
“洪口村的实践,破解了乡村文化振兴的三大难题:钱从哪来?人怎么用?文化如何可持续?”关键就在于把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活的产业”,而非依赖外部“输血”。
暮色中,孩子们排着队,把写有“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纸飞机放飞——这是他们的作品,也是这个千年村落的新图腾。
正如缪光华所说:“复兴不是回到过去,而是让过去照亮未来。”在洪口村,一座老宅的重生,或许正是中国乡村文化振兴的缩影。
我们要让爱与知识回到故乡。祠堂以前是祭祖的地方,现在是育人的场所;以前是血缘的纽带,现在成了乡村振兴的支点。只要文化在,乡村就不会空心。
供稿|罗怡霖、汪卓、包力格
图片|杨子豪、吴星月、王佳琦、王明策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西部之窗协会2025年福建支教团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