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地积极探索产业兴旺、农民增收新路径的背景下,2025年7月上旬,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航空工程学院“青耘”实践团一行来到咸阳市礼泉县索山村,以“礼泉乡韵探振兴,青春筑梦正当时”为主题开展乡村振兴调研活动,旨在深入了解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与成效,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实践提供观察样本。
索山村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实践团抵达时,村书记已在村口等候,热情迎接。随后,实践团首先走进石磨面粉加工厂。厂房内,机器的运转声与小麦的清香交织在一起。管理员是村里的会计,为人勤恳,对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亲力亲为。从收购村民小麦时对品质的严格把关,到石磨加工过程中对温度、转速的精准关注,他都了如指掌。
实践团成员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深入了解面粉加工厂。曹玮肖 供图
加工厂收购的小麦均来自本村及周边村民,这些小麦在种植过程中遵循传统耕种方式,极少使用化肥和农药。小麦运到加工厂后,依次经过严格的筛选清理、精准的润麦环节,再进入石磨研磨。石磨研磨过程温度较低,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小麦的营养成分。加工好的面粉被包装成不同规格,包装袋上印着索山村的风景和“天然无公害面粉”的字样,通过与各地经销商合作以及电商平台,畅销全国。一位在加工厂负责包装的村民表示,以前小麦收成后难以卖上好价钱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加工好的面粉即将封装销售。曹玮肖 供图
离开面粉加工厂,实践团来到花椒加工厂。索山村的花椒种植颇具规模,每到收获季节,漫山遍野红绿相间,景色颇为壮观。加工厂内,烘干设备和筛选机器有序运转。新鲜采摘的花椒被送入烘干设备,通过精准控制温度和时间进行烘干处理,随后经过筛选机器,按照颗粒大小、色泽等标准进行分类。花椒的销售渠道广泛,线下与众多调味品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线上通过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直接面向消费者。为进一步提升花椒产业的附加值,村里还在积极尝试开发花椒精油、花椒牙膏等深加工产品。在花椒采摘和加工旺季,许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会返乡帮忙,既增加了收入,又能与家人团聚。
实践团深入了解花椒加工机器的运行原理。曹玮肖 供图
调研间隙,实践团在村里的文化广场为孩子们开展了一场生动的无人机科普活动。实践团成员带来小型无人机设备,通过实物展示、动画演示和现场操作等方式,向孩子们详细讲解无人机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以及安全飞行知识。孩子们充满好奇,纷纷举手提问。实践团成员耐心解答,并让孩子们近距离观察无人机起飞、悬停、降落的过程,直观感受科技的魅力。有孩子兴奋地表示,以后要学习技术,为村里的发展贡献力量。
实践团成员给小朋友们科普无人机相关知识。曹玮肖 供图
随后,村书记与实践团成员围坐在一起交流。村书记是一名大学生村官,曾在城市打拼,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和管理思路。出于对家乡发展的牵挂,他毅然返乡。索山村位于礼泉县东北部,全村有120余户、500余人,耕地面积1500余亩,小麦和花椒是两大支柱农作物。这里平原土壤肥沃,适合小麦生长,产出的小麦颗粒饱满、淀粉含量高;山坡沙质土壤适宜花椒生长,长出的花椒色泽鲜红、麻香浓郁,在市场上颇具竞争力。
村书记介绍,过去索山村交通不便,农产品销售渠道狭窄,村民收入单一。近年来,借助乡村振兴政策的东风,村里先后建立起石磨面粉加工厂和花椒加工厂。在发展过程中,村子遇到过资金短缺、设备陈旧、销售渠道单一等难题。但村两委积极应对,通过向上级政府申请扶持资金、鼓励村民以土地和劳动力入股等方式解决资金问题;选派年轻人参加电商培训,学习网络营销技巧,拓展销售渠道。如今,仅石磨面粉加工和花椒加工两大产业,就能使参与其中的村民人均每年多营收2万元。
村支书给实践团成员们介绍索山村发展现状。曹玮肖 供图
此外,索山村注重产业与生态的融合发展,在种植小麦和花椒过程中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村里道路两旁和闲置土地上种满了花草树木,不仅美化了环境,还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目前,索山村正计划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打造集农业观光、农产品采摘体验、乡村美食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进一步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
此次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航空工程学院“青耘”实践团的索山村调研之行,不仅以微观视角解码了一个村庄依托小麦、花椒产业实现发展突围的实践路径,更以宏观视野见证了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缩影。索山村的探索,恰是新时代乡村立足资源禀赋、激活内生动力的典型写照——这里没有盲目追逐“高大上”的产业模式,而是深耕本土农耕文化与自然馈赠,用石磨工艺锁住小麦的天然品质,以精细加工释放花椒的经济价值,将“土特产”打造成“金招牌”,让传统农业在现代化转型中焕发新生机。这种“立足乡土、因地制宜”的发展逻辑,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底层经验,也让实践团成员对乡村振兴的基层实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实践团成员与索山村村支书合影。曹玮肖 供图
通讯员:曹玮肖